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攀升居高不下
TUhjnbcbe - 2022/10/21 18:32:00

导语: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膳食结构、运动习惯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均导致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愈发显著。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攀升、居高不下,且发病呈现愈发年轻化的趋势,极大地损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给社会经济带来日驱加剧的负担。

01冠心病易诱发心绞痛,冠脉斑块较稳定、病情较缓和、临床风险较低

1、疾病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维持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所致冠脉供血不足,以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其分类之一的“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的其中一个类型。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痉挛或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冠脉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维持代谢需氧之间出现急性、一过性供需矛盾,心肌发生短暂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中冠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是最首要的病理因素,通常冠脉至少1支主要分支的狭窄程度大于50%。心绞痛依据诱发因素分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两种。劳力性心绞痛是指诱发心绞痛的因素为运动、情绪刺激、饱食、寒冷等,其又依据病程分为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又并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频率、诱发因素、疼痛性质及程度等在数周内变化不显,其冠脉斑块较稳定、病情较缓和、临床风险较低。

现代中医学者普遍认为心绞痛依据其临床症状可相当于胸痹、心痛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饮食失常、长期劳逸失度或情志不畅等导致寒、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出现,进而导致气血津液流运不畅、心脉痹阻,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甚则心痛彻背乃至喘息不得卧。临床常见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血瘀等证型。

2、病名探源

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并没有记载“冠心病”、“心绞痛”这两个词,但与其心前区疼痛类似的症状还是有迹可循的,依据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参考中医古代胸痹、心痛等病证进行研究。

“心痛”一词最早的医学文献记载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该书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早于战汉,书中记载:“足少阴温(脉)……心痛,烦心”、“臂泰(太)阴温(脉)……心痛,心烦而意(噫)”,其中描述的症状与心绞痛略有相似。

而《*帝内经》中“心痛”一词就已频繁出现,并且《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心病”位置的相关描述与心绞痛的典型及放射部位极为相似,其痛处分别在“胸中”、“膺背肩甲间”及“两臂内”。而“缪刺论”、“厥病”等篇所记载的“卒心痛”、“厥心痛”、“真心痛”更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心痹”则更似风湿性心脏病。

需要提及的是,虽然“本藏”篇中提到了“胸痹”一词,但其与“喉痹”、“逆气”并列,此时其内涵与冠心病心绞痛似乎并不契合。“胸痹”一词作为独立病名首次出现可追溯到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本书开设“胸痹心痛短气病”专篇将胸痹与心痛同篇论治。

相关症状的描述与心绞痛类似且十分丰富,如“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等,除此之外,还详细记述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处方论治内容。另外,本书所提及的“心中寒”亦类似心绞痛症状:“心中寒者……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3、病因病机

《灵枢·五邪》明言心痛病位在心:“邪在心,则病心痛”,至于何种病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表明痰饮可致心痛:“民病饮积,心痛”,并提出“风淫、寒淫、热淫”等多种淫邪均可致心痛:“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心痛”。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病因差异所致的九种心痛中记述了“热痛”。

南宋严用和于《济生方》的“心腹痛门”表明“心痛”之因为外因之“外感六淫”和内因的“内沮七情”以及饮食不节的“饮啖生冷果食之类”多种。清代医家林佩琴撰著的《类证治裁·胸痹论治》就“阳微阴弦”病机做了进一步阐释:“胸中阳微不运……阴乘阳位而为痹结……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阴弦则为心痛”。

表明上焦胸阳不振,中、下焦痰饮、瘀血、寒凝等浊阴上犯,停蓄胸部,进一步阻碍阳气通达,痹阻心脉,发为胸痹。现代中医学者用中医理论阐释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心绞痛之间的关系,如烟草性属火热,自口鼻入肺,经肺气宣发,循环周身,津液、阴血等受灼而成痰、成瘀,痹阻心脉,渐致胸痹。

还有学者认为,中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认识具有匹配性,如气虚血滞与血液循环异常相似、饮聚痰蓄与基质代谢异常相似、热*蕴络与炎症反应相似等,认为痰浊质地粘稠,流行血脉时黏附停聚于动脉壁则形成了粥样斑块,与脂质聚集形成斑块十分类似。

总结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胸阳痹阻,其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等他脏相关,病因无外乎内外两端,发病基础为胸阳不振,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02了解冠心病的治法方药,中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治疗注重通阳化气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提出了使用薤白、瓜蒌这一药对通阳宣痹的治疗大法,其中的“瓜蒌薤白三方”传承千载,为各家所宗,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行气开郁的橘枳姜汤、温补中阳的人参汤和温阳逐阴的乌头赤石脂丸等。

开胸痹心痛辨证论治之先河。清·喻昌所著之《医门法律》将胸痹分为轻、重两种证治:“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实、浓朴……盖以阳通阳”,认为通阳为治疗胸痹的第一要义,选药亦以薤白、瓜蒌、桂枝通阳宣痹为主。

清代叶天士所撰著的《临证指南医案·胸痹》中言明治疗胸痹需用辛滑温通之瓜蒌、薤白使阳气流运:“若夫胸痹……金匮立方,俱用辛滑温通……流运上焦清阳为主……不外仲景瓜蒌薤白汤”。现代有学者提出“热*瘀络”的胸痹病机,认为大众的体质随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导致脂*、糖*、浊*、瘀*等与热邪相结蓄而形成热*,损伤心脉致使冠心病发生,在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的*芩、*连、冰片、双花等,有效率甚高。还有医家有从“阳郁”论治胸痹,认为心主火,以阳为用,胸痹病机有二:一曰阳虚,以致痰浊、血瘀等痹阻心脉。

二曰阳郁,即外感内伤等郁遏阳气,心脉痹阻,阳郁是除血瘀、气滞、痰饮、寒凝外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又一病理因素;阳郁之脉或弦、或滑、或促,但多应指有力;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则阳气不展、形体失于温煦而呈现寒象,但治疗不用附子、肉桂等温里药,而注重通阳化气,临床多用桂枝、薤白配以行气药以通阳宣痹。

结语: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口服西药、PCI和CABG为主,虽然近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终身服药、他汀类药物造成肝损伤及手术风险大、费用高、术后再狭窄等问题也不容小觑。而中医通过口服中药在改善发作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等方面优势明显,无创、费用低且疗效稳定,并且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对于改善伴随症状和预后也有助益。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于临床意义重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攀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