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论文精选综述讲座P2Y12基因多态
TUhjnbcbe - 2022/8/4 2:42:00

P2Y12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刘利龙,宋佳,吴禹蒙,吴玉波(哈尔滨医院药学部,哈尔滨)

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氯吡格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来关于P2Y12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P2Y12受体C34T、G52T、i-T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会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诱发氯吡格雷抵抗,并使得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以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存在是否会与P2Y12基因多态性共同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目前的研究尚无统一的定论,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揭示。

血小板聚集是引起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主要方法[1]。在众多抗血小板药物中,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或联合阿司匹林已被证实能有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尤其对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血栓再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但是现有数据显示[3],PCI术后给予氯吡格雷常规剂量,仍有4%~30%的患者发生急性或者非急性血栓,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是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性导致的[4-6],由此产生了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目前研究显示,较差的用药依从性、前药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的差异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血小板膜受体P2Y12的基因多态性都可能是产生个体用药差异和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其中P2Y12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7]。Framingham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个体差异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发挥着主要作用[8]。因此,本文拟就P2Y12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氯吡格雷与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是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受体P2Y12不可逆性拮抗药,最早于年在美国上市。随着氯吡格雷的广泛应用,其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存在的显著个体差异性引起了研究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精选综述讲座P2Y12基因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