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器械治疗领域中,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和炎症免疫学说都已得到证实,但目前抗炎治疗还没有应用到临床上,他汀类药物治疗和机械性治疗仍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年8月19日,在第三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期间开展的心血管装备技术论坛上,哈尔滨医院田野教授针对本团队进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器械治疗的研究新进展做了详尽阐述与解读。
SDT药物、仪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CTCC
团队开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研究已历时13年,针对声动力疗法,在年便开始进行SDT细胞和兔研究,年SDT兔研究证实有效,年开始SDT临床研究,年进行精准仪器研发。
早期研究发现大*素、姜*素、5-氨基酮戊酸(5-ALA)、卟啉IX及华卟啉钠(DVDMS)均可用于进行SDT的声敏剂。超声条件也有了一定优化:低强度声动力疗法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改善斑块炎症环境,促进斑块稳定;非致死性声动力能调节斑块内巨噬细胞的自噬和表型。在仪器研发方面,搭建了从细胞、小鼠、兔到人的一系列可进行实时监控的装置以及评价装置。理论方面,近几年发现SDT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VDAC1开放,细胞内钙增加和巨噬细胞凋亡都依赖于线粒体外膜蛋白VDAC和ROS的升高,SDT可通过促进泡沫细胞凋亡,抑制泡沫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还可以减少出血斑块的铁负荷,非致死性SDT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自噬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从而改善板块炎症;此外,根据稳定性研究发现,SDT可以稳定斑块,抑制由蛇*、组胺诱发的斑块破裂。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化研究CTCC
田野教授着重介绍了两项转化研究。第一项转化研究是从小鼠、兔到人,使用5-氨基酮戊酸为声敏剂,结果表明SDT可以早期快速逆转兔、小鼠动物模型及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图1)。第二项转化研究提出了巨噬细胞凋亡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新概念,结果表明,SDT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凋亡,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临床患者斑块体积、斑块内新生血管及降低炎症水平(图2)。
图1.第一项转化研究结果
图2.第二项转化研究结果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CTCC
一项单中心平行双盲对照下肢斑块SMART-PAD研究,PADCT是主要终点,结果发现SDT既有助于减轻PAD患者病变腿股腘动脉MDS层面炎症水平(减少水平超过30%),也有利于改善PAD患者靶病变的狭窄率和症状(图3)。安全性终点显示,SDT对患者无明显不良影响。
图3.SMART-PAD研究结果
关于SDT促进颈动脉斑块稳定的临床SMART-C研究,试验采用高分辨率MRI进行观察,发现在SDT前颈动脉内有很多出血,在SDT后MRISNAP检查提示斑块内成分改善,斑块溃疡趋于愈合,斑块体积减小,此外还进行了血清蛋白组学检测,结果显示SDT干预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相关蛋白表达减少,血红素代谢增加(图4)。图4.SMART-C研究结果研究成果总述CTCC
田野教授团队历经13年的兢兢探索,先后申请十余项课题,发表近40篇文章,取得了11项专利。SDT适应证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下肢动脉闭塞症、颈动脉、冠状动脉;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肾动脉(高血压)、肺动脉(肺动脉高压)、脑血管(脑卒中);心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代谢和自免:糖尿病、肾脏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阿尔兹海默病等。总结CTCC
该团队对SDT的研究不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糖尿病、房颤、冠心病和高血压领域也均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SDT适应证范围在不断明确。田野教授表示,团队将在仪器、药物及诊疗一体化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