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増殖。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激素、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可使内皮细胞层受到破坏,进而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大量细胞外基质和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二是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使得低密度脂蛋白(LDL)侵入动脉内膜下,引起局部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着,从而形成斑块。
三是血流动力学改变。硬化斑块好发于动脉分叉处等特定位置。在动脉分叉处,血流速度减慢并发生层流现象,长期作用下可使血管壁内膜出现慢性机械性损伤,导致硬化斑块形成。
当然他的诱发因素是多元性的,还跟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病具体有哪些症状呢?发病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患肢足部发凉、麻木感。随着病情进展,将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症状。它也有典型症状,国内外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有两种,即Fontatine法和Rutherford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按照Fontaine分期,其病程可分为Ⅰ期~Ⅳ期:Ⅰ期:轻微症状期。发病早期,多数病人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例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Ⅱ期:间歇性跛行期。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按照跛行程度常可分为Ⅱa期(绝对跛行距离00m)和Ⅱb期(绝对跛行距离≤00m)两期。Ⅲ期:静息痛期。此时病变动脉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血供,休息时会出现下肢缺血性疼痛(即静息痛),夜间、平卧时更明显。疼痛时,患者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病人因长期屈膝,导致膝关节僵硬。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Ⅳ期:即溃疡和坏疽期。患者晚期肢体严重缺血,将出现肢端溃疡,甚至发生肢体坏疽。部分患者可伴随缺血性神经麻木症状,需要与腰椎疾病鉴别。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前4条就基本可以做出下肢ASO的临床诊断了。1.年龄大于40岁;.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3.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4.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下肢节段性测压和踝/肱指数测定(ABI)≤0.9;6.影像检查证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该如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消除危险因素、加强运动、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等。病情较轻患者可选药物治疗;症状较重的间歇性跛行或严重下肢缺血病人应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血脂、血糖,控制糖尿病,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治疗方式主要是减少和消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严格戒烟、进行适当肢体锻炼、控制高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避免足部损伤等。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各项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间歇跛行、静息痛以及下肢溃疡和坏疽,必须考虑手术。根据患者的动脉硬化病变部位、范围、血管通畅情况和全身状况,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动脉旁路术。3、动脉内膜剥脱术。4、截肢术,对于患肢已大片坏疽的病人,需要进行截肢手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常见问题?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什么情况下要截肢?答:间歇性跛行患者绝大多数不需要进行截肢。只有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晚期,出现肢端溃疡,发生肢体坏疽,无法控制时才考虑截肢治疗。问:什么是间歇性跛行?答: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多由下肢缺血所引起。间歇性跛行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分钟)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问:什么是缺血性静息痛?答:患肢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提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我院治疗前后对比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