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ldquo跟跑rdquo到l
TUhjnbcbe - 2022/4/9 12:33:00
逆袭之路始于填补院内空白陆**医大学陆*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

心血医院都属于传统优势学科,竞争力大,强手如林。

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年的学科建设根本医院同类学科作比较。即使与本地区同类学科相比,当时的一些较前沿的临床技术,如三腔起搏器、房颤射频消融等,我们都做不了。学科的手术治疗量在重庆地区排名相对靠后,学科基本上是处于“跟跑”,有的处于还跟不上的状态。

我们把临床技术提升作为突破口,沉下心来谋发展,十年间,从学科的“殿后”方阵,冲入全国的“领*”方阵。

沉心蓄力静心跟跑夯实

基础学科整体要发展,只有直面差距。通过大量调研,我们决定把技术提级升位作为突破口,整体提升科室竞争力。

年,可以说是心血管内科骨干医生外出学习的高峰年。4名医疗骨干被送到多医院学习新技术新业务。科室陆续开展了治疗房颤、一站式冠脉杂交手术、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治疗项目。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的开展,从填补院内空白,到填补重庆市空白,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迈开了一步步坚实的发展步伐。

科室把送骨干出去培训学习作为一项制度固化下来,无论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多么紧张,人手多么不够,每年都要送出几名骨干学习。目前,科室已有10余名医生和技术人员接受过外出培训和学习。

整合力量创新引领学科未来

“跟跑”只是权宜之计,一直“跟跑”甚至“跟风”,难免会落入“追赶者陷阱”,学科建设发展,既要潜心跟跑,还要善于竞跑,更要敢于领跑,以科学研究为主攻方向,用创新积淀科室“冲刺”的动能。

创新不是随便可以找到的灵丹妙药,而是扎扎实实从基础和临床研究抓起。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加大临床转化,有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出标志性成果,才能提升学科的影响力。

为此,我们整合了学科力量,把学科骨干按7个亚专业进行分工分组,在组合技术方阵中打造A、B角,有的亚专业还形成了C、D、E角。同时,引导医生在自己的专业方向范围内将学问做深做精。有临床技术的人搞临床研究,有科研实力的人搞基础研究,二者兼有的打造复合型人才,人人都有未来科研规划。

创新成就逆袭,科室在5年间就发展成两个护理单元、一个CCU单元、心电诊断中心、介入性诊治中心和实验室组成的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学科,在心血管内科重危症救治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开始,重庆市高血压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和高血压中心在科室落户。

交流合作开放视野凝练能力

学科建设,核心无非是人。人才的成长,犹如禾苗,同样需要合适的阳光、气候、水分和土壤。

我们努力营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一方面,我们以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度融合,用任务带学科,促进研究和临床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我们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合作培养学科后备人才。

科研硕果频出,学科建设也就有了话语权。我们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频频发声并不断产生很大反响,学科的学术地位也不断得到同行和学术界认可。年至年,医院科技影响力心血管内科学排行榜上分别为8、5、8,连续三年跻身前十。(作者:邹争春)

技术篇

不必纠结谁先谁后“一站式”解忧

去年12月,重庆一位67岁的老人因咳嗽、咳痰1月余到陆*特色医学中心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肺癌并伴随双侧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肺部较大肿瘤需要尽早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明确诊断,重度的冠脉三支病变本就危及患者生命,现又增加了外科手术风险,病情陷入了“复杂冠脉遇上肺部肿瘤”谁先治疗的两难境地。

对于合并上述两种疾病的患者,传统手术需要先治疗心脏病,再治疗肺癌。患者一旦进行了冠脉介入手术,需要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6个月不等,才能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在这期间肺癌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转移。与此同时,冠脉病变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能否耐受住麻醉和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又是一个未知数。

为解决这一难题,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冠脉介入手术和肺部肿瘤切除手术“一站式”杂交进行。经科室专家团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为老人制定了周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决定实施“一站式”杂交手术:在做冠脉介入术同时,切除肺部肿瘤。

手术当日,首先对老人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证实该患者冠脉三支重度病变,需完全血运重建,情况复杂。随后,在局麻状态下对患者给予右冠脉PTCA+支架置入术、前降支PTCA+支架置入术、第一对角支PTCA术。在团队成员默契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治疗方案第一步。

第二步,按原计划进行肺部肿瘤切除手术。在全麻状态下,由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对患者完成经胸右上肺叶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达到了治疗目的。此例手术一次性完成两种不同的手术,不仅手术创口小,恢复快,还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这是目前陆*特色医学中心的第一例,在国内可见少量报道。(作者:巫雨玲)

科研篇

临床难题就是科研的课题

临床是科研成果的运用,科研是临床的前沿探索。我们的科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临床的需求,治疗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

MG53蛋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肌肉因子,因其靶向修复骨骼肌细胞膜损伤作用而被称为“生物绷带”。从仿生学角度出发,心血管内科团队开创性地将蛋白工程合成得到的重组人MG53蛋白,作为药物用于心脏、肾脏、大脑、肝脏、肺脏等重要靶器官的保护,发现其能有效减轻因缺血缺氧导致的急性和慢性损伤,兼具预防和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发现,团队目前正在利用纳米材料技术着手研发MG53吸入式喷雾制剂,旨在使用最便携、高效的手段实现MG53的靶器官富集,挽救病人安危。该成果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下一步将向临床转化。

非编码RNA占据生物转录组超过80%,这类曾经被认为是“基因组垃圾”的生物大分子越来越多被证实参与到生物体发育和疾病的发生中。作为国内最早研究非编码RNA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团队之一,我们先后报道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P21,调节血脂代谢的lncRNALASER,抑制心力衰竭的lncRNAAhit,以及一批可作为冠心病诊断及预后判定生物标志物的lncRNA。目前团队正在集中攻关参与心肌肥大、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的几种全新lncRNA及环状RNA(circRNA),有望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

心肌梗死是人类头号死因,如何减少心肌细胞死亡、促进心脏的修复是全球心脏专家共同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ldquo跟跑rdquo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