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
该病住院率、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ACS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因此,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0号)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于年11月4日印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国卫办医函〔〕号)。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ACS患者看病就医的第一接触点,现将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整理如下:
建立ACS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ACS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遵循《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建立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查询服务,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平台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明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ACS患者防治宣教、早期救治、识别高危及疑医院、进行心脏康复、长期随访管理。
1.承担急性胸痛接诊任务且按照就近就急原则与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了常态化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应积极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2.暂未达到上述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优先选择胸痛中心单位)的指导下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相关工作,减少ACS发病后早期治疗延误,实施二级预防和长期管理,完善ACS区域协同救治和疾病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
签约团队至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等,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在签约团队中增加药师。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利用医联体创新服务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
为ACS患者提供全流程管理。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心理咨询、康复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师制度建设,推广以心血管病专科医师、全科医师为核心,涵盖中医、西医学科的团队签约服务。
全科医师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明确ACS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非上转患者签约服务流程和上转患者流程。
图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
(点击可看大图)
非上转患者签约服务流程
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排除ACS或需在社区长期随访管理的非转诊患者,为患者制定管理方案→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建立专病档案→开展日常治疗、随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
判断符合ACS或高度疑似患者→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医院层级(优先选择具有急医院)→就近将患者医院(若转运时间大于90分钟可先行溶栓),通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
ACS的分级诊疗为ACS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实现转诊患者信息的互通互享,将院前急救、院内诊疗、出院评估、出院随访、随访评估和长期管理相结合,形成全程管理模式(图2)。图2ACS分级诊疗路径(点击可看大图)清楚ACS基层上转标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ACS医院的标准如下:
(1)初步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有胸痛症状且心电图ST段抬高。(2)初步诊断为高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有胸痛症状且心电图ST段压低;有或无胸痛症状且肌钙蛋白升高。(3)疑似ACS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有胸痛症状,心电图无缺血损伤改变、心肌标志物不升高但不能排除ACS。(4)患者有中医药治疗需求,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者。了解ACS患者基层管理质控指标
1.所有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
2.首份心电图完成至确诊时间(含远程确诊)及小于10分钟的比例;
3.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
4.生物标志物从抽血完成至获取报告时间;
5.医院间患者转运时间;
6.转诊指征符合率;
7.签约管理患者的比例;
8.按计划随访率;
9.实施和完成心脏康复计划的比例;
10.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比例;
11.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
12.戒烟患者比例。
来源:国家卫健委
图片来源:Pixabay
值班编辑:吴王群
投稿邮箱:wuwangqun
jc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