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
专业综合-呼吸系统-肺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最常见类型,PTE是来自经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疾病,以肺循环及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及病理生理特征。PTE的栓子最常见来自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脱落。年执医真题中主要作为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选项出现,没有单独出对应考点的题。
一、危险因素
1.原发性: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主要是遗传变异引起;
2.继发性:创伤、手术、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协同作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尤以活动后明显
(2)胸痛:可为胸膜炎样胸痛或心绞痛样胸痛;
(3)咯血:常为小咯血,大咯血少见;
注: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同时出现即所谓「肺栓塞三联征」;
(4)晕厥;
(5)烦躁不安、惊恐、濒死感;
(6)咳嗽、心悸等
2.体征:
(1)呼吸系统:气促;发绀;哮鸣音及细湿啰音、血管杂音;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有相应体征;
(2)循环系统:心动过速;血压变化甚至休克;颈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肺动脉瓣区P2亢进,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3)其他:可有低热;
3.DVT的症状与体征;
三、诊断
(一)疑诊
1.血浆D二聚体升高;
2.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
3.ECG:常常无特异性,可有窦性心动过速、V1~V4的ST-T改变,SIQIIITIII等
4.X线胸片:
(1)肺动脉阻塞征:
(2)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扩大征:
(3)肺组织继发改变;
5.UCG;
6.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二)确诊
1.螺旋CT
(1)直接征象: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轨道征,完全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
(2)间接征象: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肺不张、中央肺动脉扩张及远端分支血管减少或不显影;
2.SPECT:有「通气/血流不匹配」征象;
3.MRI:MRI肺动脉造影;
4.肺动脉造影;
(三)求因
四、临床分型
(一)急性肺血栓栓塞征
1.高危(大面积)PTE:明显体循环功能障碍(休克、低血压,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
2.中危(次大面积)PTE:血流动力学稳定,但有右心功能不全者;
3.低危(非大面积)PTE:血流动力学稳定,五右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
(二)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五、鉴别诊断
1.冠心病;
2.肺炎;
3.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非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4.主动脉夹层;
5.其他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
6.其他原因所致晕厥;
7.其他原因所致休克;
六、治疗方案及原则
1.一般处理与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2.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高危(大面积)PTE病例;
(1)溶栓窗:14天以内,极早开始溶栓;
(2)并发症:主要是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
(3)禁忌证;
①相对禁忌证:
1°2周内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或不能压迫位置的血管穿刺;
2°15天以内的严重创伤;
3°10天以内的胃肠道出血;
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5°3个月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
6°糖尿病出血性视网膜病变;
7°一个月以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
8°难以控制的重度高血压(/mmHg);
9°感染性心内膜炎;
10°心包炎与心包积液
11°创伤性心肺复苏;
12°PLT×/L;
13°抗凝治疗(如应用华法林)
14°高龄(>75岁);
15°妊娠;
△记忆:
1°~2°两周创伤;3°~4°消化系统;5°~7°眼和脑;
8°~11°循环系统;12°~13°血液系统;14°~15°特殊状态;
②绝对禁忌证:活动性出血和自发性颅内出血;
(4)药物:链激酶(UK)、尿激酶(SK)、rt-PA
3.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
4.肺血栓栓塞摘除术;
5.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
6.放置腔静脉滤器;
7.CTEPH的治疗;
七、预防
1.有危险因素者应用机械预防(弹力袜等)、药物预防(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露富华法林等)
执医真题回顾
-2-3.判断肺血栓栓塞患者需要溶栓治疗的主要依据是
A.出现呼吸衰竭
B.出现肺动脉高压
C.存在体循环功能障碍
D.出现右心功能异常
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C
溶栓主要适用于高危(大面积)PTE病例,即体循环功能障碍患者,详见「四、临床分型」、「六、治疗方案及原则」;
呼吸衰竭
专业综合-呼吸系统-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呢过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情况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PaOmmHg)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PaCOmmHg)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得综合征。考试中,应特别注意各类型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以及代表性疾病。
一、病因
1.气道阻塞性病变(肺通气不足为主,可有V/Q比例失调);
2.肺实质和肺间质病变(弥散障碍+V/Q比例失调);
3.肺血管病变(V/Q比例失调);
4.胸廓和胸膜病变(肺通气不足为主);
5.神经肌肉疾病(肺通气不足);
二、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1)I型呼衰:PaO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肺换气障碍疾病;
(2)II型呼衰:PaOmmHg,PaCOmmHg,见于肺通气障碍,单纯通气障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平行,如伴换气障碍,低氧血症更严重;
2.按发病急缓分类:
(1)急性呼吸衰竭:突发致病因素迅速造成呼吸衰竭;
(2)慢性呼吸衰竭:慢性疾病(特别是COPD)逐渐损伤呼吸功能,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早期可代偿;另外在慢性呼衰基础上合并感染等因素,可使呼吸衰竭急性加重,使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兼有急慢性呼衰的特点;
3.按照发病机制:
(1)通气性呼吸衰竭(泵衰竭):表现为II型呼衰;
(2)换气性呼吸衰竭(肺衰竭):表现为I型呼衰;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1)肺通气不足;
*II型呼衰的主要发病机制;
(2)弥散障碍:氧气的弥散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20,故弥散障碍时以低氧血症为主;
*I型呼衰的主要发病机制;
(3)V/Q比例失调: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性分流)或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无效腔样通气);一般只导致低氧血症,严重时才导致高碳酸血症;
*I型呼衰的发病机制之一;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I型呼衰的发病机制之一;
(5)氧耗量增加;
2.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1)对神经系统:
①低氧血症:当PaO2在60mmHg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视力轻度下降;40~50mmHg时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低于30mmHg出现甚至丧失、昏迷;低于20mmHg神经细胞数分钟内出现不可逆损伤;
②高碳酸血症:随着PaCO2的升高,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表现,最后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改变,称「肺性脑病」或「二氧化碳麻醉」;
③缺氧和CO2潴留可导致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高,进而导致脑间质水肿、脑细胞水肿、脑组织充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2)对循环系统:轻度的缺氧和CO2潴留可兴奋心肌,导致心排出量增加;严重时将抑制心肌,长期慢性缺氧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3)对肾功能的影响:可合并肾功能不全;
(4)对消化系统:可合并消化道功能和肝功能障碍;
(7)呼吸性酸中*及电解质紊乱:患者CO2潴留可导致呼吸性酸中*,长期缺氧则还合并代谢性酸中*进而造成高钾血症;慢性呼衰患者一般出现代偿性呼酸合并代碱,伴高氯血症,当不能代偿是则为失代偿行呼酸合并代碱;
四、急性呼吸衰竭
1.病因: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病变、重度及危重哮喘等肺部胸廓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导致急性通气、换气障碍可造成及型呼衰;
2.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较早出现;
(2)发绀:一般为中心性发绀;
(3)神经精神症状;
(4)循环系统表现:早期心动过速,晚期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肝酶升高、尿素氮升高、蛋白尿、血尿、管型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
3.诊断
(1)动脉血气分析:有重要意义;
(2)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可以有助于判断呼吸衰竭的病因;
(3)胸部影像学检查;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4.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合理氧疗:
①吸氧浓度:I型呼衰应给与高浓度(35%)吸氧,II型呼衰应给与低浓度(35%)吸氧;
②吸氧装置:1°鼻导管:2°面罩;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3)增加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应用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
(4)祛除病因;
(5)对症支持治疗;
五、慢性呼吸衰竭
1.病因:以支气管-肺疾病为主,如COPD、严重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等;
2.临床表现:与急性呼衰大致相似,但存在如下不同
(1)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相延长,严重时发展为浅快呼吸,CO2麻醉时出现浅慢呼吸或潮式呼吸;
(2)神经症状:随PaCO2的升高,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表现,兴奋表现为失眠、躁动、昼夜颠倒,以致肺性脑病;
(3)循环系统表现:CO2潴留导致外周静脉充盈、血压升高、心排增大、心率加快及搏动性头痛;
3.诊断:同急性呼衰,另外吸氧后PaOmmHg同时PaCOmmHg也可诊断II型呼衰;
4.治疗
(1)合理氧疗;
(2)机械通气;
(3)抗感染;
(4)呼吸兴奋剂;
(5)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失调;
执医真题回顾
-2-33.下列疾病中,最常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的是
A.肺结核
B.矽肺
C.膈肌瘫痪
D.特发性肺纤维化
E.肺水肿
C;
神经系统疾病等问题导致膈肌等呼吸机瘫痪,进而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而通气功能障碍主要导致II型呼吸衰竭;其余选项均为肺组织病变,主要导致V/Q比例失调,导致I型呼吸衰竭多见;肺详见「三、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需要注意,特发性肺纤维化属于肺间质病变,而不是胸膜病变;
-2-.男72岁,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气短10天。查体:神志清楚,口唇发绀,桶状胸,双肺闻及少许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絮乱。血气分析示:PaOmmhg,PaCOmmhg。该患者发生呼衰的机制是:
A.肺内分流
B.弥散功能障碍
C.肺通气不足
D.氧耗量增加
E.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
患者为COPD,II型呼衰,导致此主要机制是肺通气不足,详见「三、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本题原则上应归为生理题目,但因与本考点关系密切,加上考试中呼吸衰竭的机制考题常与基础部分的生理题十分类似,故在此不作区分,予以举例)
-2-2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所致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最主要机制是:
A.限制性通气功能障
B.弥散功能障碍
C.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分流率增加
E.呼吸功增加
B
ARDS主要是I型呼衰,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弥散功能障碍,详见「三、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有想问的问题可以留言的哦,这样年后你看到的内容会更精彩。点击「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
执考助手「每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