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irulation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应用于二叶式主动脉狭窄(BAV)的重磅综述,文章探讨了BAV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对TAVR提出的技术挑战,分析总结了现有的循证证据,着重强调了TAVR应用于BAV患者相关知识中缺如的部分。该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帮助理解目前TAVR在治疗二尖瓣主动脉狭窄中的作用,以指导医生进行临床决策,内容翔实,颇具可读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本研究原文PDF)
TAVR应用于BAV的现状BA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总人口发生率为1%到2%,占主动脉瓣置换(AVR)人群的一半。TAVR时代之前,进行SAVR治疗的BAV患者中,80岁以上人群占22%~28%。在这老龄化年代,微创手术通常是首选,目前接受TAVR的BAV患者约占TAVR人群总体的10%。预估至少有25%的80岁以上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需要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在这类人群中使用侵入性较小的经导管介入治疗相当具有吸引力。经欧盟认证(CE)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TAVR已被临床应用于各类型主动脉结构的低风险患者,而国际指南则建议对BAV人群进行外科手术。历经过往近15年一系列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适应症正迅速扩大。在未来几年里,该手术可能成为严重主动脉狭窄(AS)和三叶式(TAV)主动脉瓣患者的一线治疗策略。然而,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却排除了二叶式主动脉瓣(BAV)作为TAVR的适应症。目前,各地心脏疾病研究团队获得的BAV病例更多,巨大的患者需求为TAVR在当代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未来仍需要更多有力证据进一步证实应用TAVR于BAV患者带来的明确获益。BAV解剖结构的诊断与分型在存在严重钙化或结构病变的主动脉瓣狭窄(AS)中鉴别BAV表型具有挑战性。BAV的形态鉴别应通过CT扫描,且最好在整个心动周期间进行瓣膜结构图像的捕获。超声心动图(主要经胸)则敏感性较低,在行TAVR手术的老年患者中,BAV的漏检率可高达88.5%。BAV有多种结构分型,Sievers提出的分型方法最为广泛:BAV表型根据嵴线数量(0、1、2)进行分类,再根据瓣膜尖端或嵴线的空间位置和瓣膜的功能状态进行细分(图1)。Sievers的基础分型中,1型BAV是最常见的类型(90%);Type1L-R占70%,Type1R-N占10%~20%,Type1N-L占5%~10%(图1A)。虽然该分型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其并非适合指导TAVR的最佳方法,后续提出了新的基于嵴线数量的更适用于TAVR的分型方法(图1B)。该分类既不包括主动脉病变、钙化负荷的情况,也不包括Sievers分型的2型BAV,因为2型BAV的TAVR十分鲜少。图1.BAV结构的Sievers分型
到目前为止,已有的研究佐证了无论采用何种分型方法,BAV表型与TAVR术后的临床结局间没有明确相关性。未来需要大规模的观察性、前瞻性研究和核心实验室CT扫描分析来描述现有分型系统的价值,并进一步开发专门的风险分层工具,以预测TAVR手术和远期结果。此外,研究人员也认为不应该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