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疾病负担发生明显转变,慢性、非传染性和老年性疾病成为主要问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以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比例迅猛增长。
泛血管疾病概念
泛血管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格;泛血管疾病则以血管病变(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其概念是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出发,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多维度探索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斑块与泛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泛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系统性防治和针对性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是泛血管疾病诊疗理念中的重点。
高危易损斑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症状,同时也是泛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诱因。易损斑块的特征是纤维帽薄、脂质核较大及炎症反应增加(比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导致体内生化指标发生变化。
有研究显示,血管周围脂肪组织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在斑块发生、进展、炎症活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人类在健康的新生儿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约为30mg/dl,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尚未开始,之后血管可能会受到某些危险因素的损害,若LDL-C水平过高就可能沉积至内皮细胞下,始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因此出生时的LDL-C水平或许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最佳胆固醇生理水平。
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专家共识指出,LDL-C水平越低,斑块进展可趋于延缓甚至逆转。相关研究也表明,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降脂治疗措施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率。
强化降低LDL-C水平可延缓或逆转斑块的形成与发展,有效预防泛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而“将胆固醇降至新生儿水平”这一观点的提出则为临床实践中的血脂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
有研究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体积与LDL-C的降幅正相关,且LDL-C降幅处于50%是斑块逆转的临界点。对于中国人群而言,LDL-C降幅越大,斑块总体积的年逆转幅度越显著,LDL-C降幅达到25%以上的患者,其斑块逆转程度更大。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更直观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已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可靠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卒中风险升高13%;心肌梗死风险提高11%。
METEOR研究便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情况评价瑞舒伐他汀在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延缓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低危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就医指南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