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TUhjnbcbe - 2021/9/10 18:25:00

目前临床上对医治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心肺功能储备是否恢复,是经PCI治疗恢复,还是早期进行心脏康复而恢复,还无明确定义。选取年4月—年8月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心肺运动试验,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研究资料

选取年4月—年8月我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完成血运重建的1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17例未完成血运重建的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包括男11例,女6例,年龄51~65岁,平均(56.3±4.6)岁;对照组包括男12例,女5例,年龄51~65岁,平均(56.2±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采用踏车连续递增功率方案进行心肺试验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状态,根据患者年龄、功能状态设置个性化运动试验方案。

1.3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具体分析,采用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终止心肺试验原因

在两组34例患者感到疲劳乏力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终止心肺试验。其中小部分患者因心电图出现缺血型ST段压低而终止心肺试验,另有患者因达到次级量目标心率、呼吸困难、血压过度等,两组终止原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患者安全无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等情况发生。具体见表。

2.2心肺试验检测结果

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7例无氧阈时摄氧量(AT时VO2)、峰值摄氧量较正常值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峰值摄氧量(15.2±3.9)和用力肺活量(2.82±0.76),对照组峰值摄氧量(14.2±3.7)和用力肺活量(2.62±0.67),观察组峰值摄氧量和用力肺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5.、5.,P=0.、0.)。

三、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到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的特点。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对冠心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普及,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通过重建血运恢复心肌灌注等可以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但关于血运完全重建和血运不完全重建临床尚无定义,采用心肺运动试验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检测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有重要意义。

AT与VO2是临床上作为衡量心血管储备功能的敏感指标,对揭示患者运动耐量较为准确。朱洁莹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的减弱以AT、METs、TET与VO2明显下降为特点。在本次研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完成后,利用心肺运动试验可明显发现患者心肺运动耐力降低,因心肺储备功能减弱导致用力肺活量轻度下降、氧阈时摄氧量和峰值摄氧量明显下降(P<0.05),心肺运动试验对患者心肺状况进行了客观体现,表明心肌受损是运动受限主要原因。不完全血运重建存在残余狭窄与完全血运重建终止心肺运动试验原因一样(P>0.05),说明其可以进行心肺运动试验,但应密切监测。完全血运重建VO2与FVC明显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P<0.05),应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治疗方式,但本实验还需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本实验也说明心肺运动试验作为评价方法有着自身的特殊优势,是一种客观、安全、定量、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冯云红王冬石平

作者单位:江医院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1、病例分享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心脏康复1例

2、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训练证据荟萃

3、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基于5A模式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

4、必备技能

急性心肌梗死(AMI)Ⅱ期运动疗法

欢迎投稿

心脏康复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