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伯近1月来,无法正常行走,走路30-50米,就会感觉双腿酸胀、疼痛。医院心外二科,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发现右侧髂外动脉重度狭窄约90%,左侧髂总动脉溃疡形成伴壁间血肿,动脉壁可见破口。如不及时处理不仅无法正常行走,还可能因动脉破裂,危及生命。医院心外二科王韧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行双侧髂动脉支架植入术,不仅恢复了髂动脉的正常血流,还修复了动脉壁上的破口。术后老伯又可以正常行走了,还消除了体内的定时炸弹,解除了对生命的威胁。
术前造影:见右髂外动脉重度狭窄约90%(红色箭头所示),远端血流不畅(蓝色箭头),左髂总动脉近端可见破口,溃疡形成(*色箭头)。
支架术后造影:右髂外动脉狭窄消失(红色箭头),远端血流通畅(蓝色箭头),左髂总动脉近端破口消失(*色箭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下肢动脉血管严重硬化,动脉管腔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供应肢体营养的血液无法通过动脉系统顺畅地到达肢体,而出现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的一种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腰椎管狭窄
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症状,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中期症状相混淆,但该病的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改变体位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同时肢体动脉搏动正常,可资鉴别。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多见于青年男性,有吸烟史,伴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累及四肢中小动脉,上肢动脉累及较远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造影的典型表现为中小动脉节段性闭塞,而在病变的动脉之间,可见管壁光滑的正常动脉,并可见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
3.动脉栓塞
表现为“5P”征,即突然出现的肢体疼痛、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及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并常具有房颤、瓣膜病等易致动脉栓塞的病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解剖内旁路按照原正常的动脉血流方向构建,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为首选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2)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往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段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功开通。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王韧副主任医师告诫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吸烟、
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1.一般治疗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
2.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解剖内旁路按照原正常的动脉血流方向构建,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为首选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2)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往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段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功开通。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