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及雷诺综合征等;静脉疾病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周围血管病临床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表现两方面。
局部表现以疼痛,皮色、皮温的改变,肢体肿胀或萎缩,溃疡和坏疽等为主。
(1)疼痛
包括运动性疼痛和持续性疼痛。运动性疼痛,是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供血不足部位出现的倦怠、钝痛、紧张和压迫感、痉挛性疼痛或锐痛等。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又称为间歇性跛行,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的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抽掣痛,被迫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为动脉闭塞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一般认为是动脉供血不足,代谢产物刺激局部肌肉末梢神经而引起。持续性疼痛,即静息痛,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可向肢体远端放射,并有麻木、厥冷或烧灼、蚁行、针刺样感觉异常,症状多在夜间加重,病人常抱膝而坐以缓解疼痛。当肢体因缺血引起营养障碍性溃疡或坏疽时,也可有局部持续性剧烈疼痛,疼痛产生是由于动脉阻塞不通,周围神经缺氧致退行性变,神经纤维化,甚至神经变性而引起。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2)皮肤颜色和温度
取决于皮肤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流量和血液含氧量。血行不畅、动脉供血不足,肢端出现苍白、冰凉。瘀血停留,血液回流受阻,则局部静脉瘀血,出现皮色紫红或皮温升高。
(3)肢体肿胀或萎缩
长期供血不足,肢体失氧,或因长期抱膝而坐,肢废不用,均可使肌肉萎缩,肢体变细。反之,若由于长期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水津外溢,或由于久站、久卧伤气,水湿积聚,则肢体肿胀增粗。
(4)溃疡或坏疽
动脉缺血日久,肢端无血供氧,则出现坏疽病灶,坏疽区因液体蒸发和吸收而形成“干性坏疽”;如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局部化脓,有恶臭。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较难愈合。
全身表现在急性期可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某些疾病后期局部溃烂染*,可见小便短赤等热*症状;舌质多为紫黯或有瘀斑,脉多沉涩。
作者:徐庆田
来源:好大夫在线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8.20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联系-
官方网站:xueguanwaike.bookoes.org
投稿邮箱:xgwk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