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心房颤动患病率持续增长,产生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尽管长期口服抗凝策略可有效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但包括心力衰竭在内的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房颤与心力衰竭两种疾病常常共存且处理相对复杂。一方面,β受体阻滞剂等传统药物策略在心衰伴房颤的患者中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即使在充分抗凝的房颤患者中,心力衰竭相关死亡在所有房颤患者的临床结局中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应早期识别房颤患者发展为心衰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既往研究显示,炎症生物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形成事件相关,并且在既往心梗患者中,炎症指标水平也与继发心衰住院的风险相关。然而在房颤患者中尚未有类似研究。近期,JAHA发表Benz等人的临床研究,探讨了房颤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是否与其心衰住院和其他不良结局相关。
研究设计
研究纳入年1月至年8月期间,BEAT‐AF(例)和Swiss‐AF(例)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记录的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状态下的患者心电图资料,并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所有纳入的患者至少可查询到1次hs‐CRP或IL‐6的基线测量值。研究主要终点事件为随访过程中首次非计划心衰住院。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一个由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以及一个由缺血性卒中、全身性栓塞构成的复合终点。研究者对hs‐CRP和IL‐6的血浆水平进行了对数转换,并采用0-4分的炎症评分来评价患者血浆的hs‐CRP和IL‐6水平(生物标记物水平位于50百分位数和75百分位数之间记为1分,高于75百分位数记为2分)。并根据性别、既往心衰病史、房颤类型、既往冠脉疾病病史、既往卒中或TIA病史对主要结局进行亚组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了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72岁,27.9%为女性。入组时,23.8%的患者有心力衰竭病史,26.6%的患者有冠脉病史。共有84.2%的患者在基线时接受口服抗凝治疗,43.9%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hs‐CRP和IL‐6的的基线血浆水平分别为1.64(0.81-3.69)mg/L和3.42(2.14-5.60)pg/mL。hs‐CRP和IL‐6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7(P0.)。
图1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
随访期间(中位数4.0年),例(11.8%)患者发生至少1次的心力衰竭住院事件,发生率为3.04/人年。校正混杂因素后,hs‐CRP(HR:1.22)和IL‐6(HR:1.48)均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显著相关。
图2炎症生物标记物水平与不良结局风险关联
随着炎症评分从0增长到4,心力衰竭住院发生率从1.34/人年(评分0)增加至7.31/人年(评分4),不同炎症评分组间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校正相关协变量后,炎症评分仍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密切相关(相比炎症评分为0患者,炎症评分为4的患者HR:2.43;95%CI:1.80–3.30)。
图3患者炎症评分与与不良结局风险关联
次要终点方面,hs‐CRP和IL‐6均与全因死亡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以及由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但两种炎症标志物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体循环栓塞构成的复合终点风险关联较弱。同样,随着炎症评分的提高,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风险也显著增加,但对缺血性卒中与体循环栓塞组成的复合终点风险影响较小。且均不存在交互效应。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无既往心力衰竭史(hs‐CRPHR:1.34,IL‐6HR:1.59)、无冠状动脉疾病史(hs‐CRPHR:1.38,IL‐6HR:1.63)的患者中,hs‐CRP和IL‐6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之间关联更强。各炎症生物标志物与分组变量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图4亚组分析与交互作用检验
研究结论
针对两项前瞻性房颤队列的分析显示:hs‐CRP和IL‐6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以及其他不良临床结局风险密切相关,且两种生物标志物保持着一致趋势。运用简单的炎症评分进行分组比较发现:相比两种生物标志物水平较低的患者,两种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较高患者的心力衰竭住院风险提高5倍以上。研究启示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关系密切,既往针对正常人群的纵向追踪研究显示:个体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可显著预测未来心血管风险提高。针对心梗患者的3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一致表明,拮抗IL-1β介导炎症的抗炎药物可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的心衰风险。与既往研究人群不同,房颤患者发生心衰的机制大多与缺血性心脏病无关。所以尚不清楚既往在冠脉病变患者中观察到的结论是否可以拓展至房颤患者中。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队列中的大多数患者没有冠状动脉疾病,但炎症因素也有力推动了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此外,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无心力衰竭或冠状动脉疾病史的个体中,hs‐CRP和IL‐6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相关性更显著。目前已经证明,炎症因素在房颤的心房重构机制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Benz等人的这项研究拓展了这一结论,表明炎症不仅可以促进房颤的发生,也是房颤患者不良结局的有力预测因素。针对0-4级炎症评分进行的分层研究显示,随着炎症评分等级越高,心衰住院风险不断提高,表明这2种生物标志物具有累加效应。并且,利用这2种临床上较为方便检测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可对房颤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心衰风险分层。此外,有必要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临床证据,验证抗炎治疗策略能否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以及相关安全性问题。来源:
BenzAP,AeschbacherS,KrisaiP,MoschovitisG,BlumS,MeyreP,BlumMR,RodondiN,DiValentinoM,KobzaR,DePernaML,BonatiLH,BeerJH,KühneM,OsswaldS,ConenD;BEAT‐AF,Swiss‐AFInvestigators.BiomarkersofInflammationandRiskofHospitalizationforHeartFailurein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JAmHeartAssoc.Apr10:e.doi:10./JAHA...Epubaheadofprint.
作者:李玉昆首都医科医院推荐阅读
干货|还在纠结宽QRS心动过速?一文速览鉴别方法大全
进展|新一代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低事件发生率,高有效封闭率
进展|TAVR术后抗栓策略——何去何从?
进展|妥珠单抗能否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炎症反应?
4C专访丨何奔:房颤--抗凝、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解答
中国声音|肥心病患者常合并这类情绪障碍,或可明显增加猝死风险!
进展|警惕!牙周炎可能是高血压的标志!
观点争锋|血压测量,到底哪种方案最可靠?
观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到底该不该放支架?ISCHEMIA试验深度解读
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和相关危险因素
进展|“越低越好”,强化降脂策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展|SGLT-2抑制剂的心-肾-代谢治疗是否需要偏“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