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和信小课堂糖尿病疾病系列二症状与治
TUhjnbcbe - 2021/5/15 21:27:00
北京手足癣医院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410/8833415.html

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常伴有软弱、乏力,许多患者有皮肤瘙痒的伴发症状。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

典型症状

1型糖尿病

起病较急,常因感染或饮食不当诱发起病,可有家族史。

典型者有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三多一少症状。

不典型隐匿患儿多表现为疲乏无力,遗尿,食欲可降低。

4.20%~40%患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急症就诊。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且隐匿,病情相对较轻,体重超重或肥胖,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脂代谢异常。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健康体检而发现血糖升高,仅约50%患者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妊娠糖尿病

妊娠中、末期出现,一般只有轻度无症状性血糖增高,分娩后血糖一般可恢复正常。

特殊类型糖尿病

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发病年龄小于25岁。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发病早、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自身抗体阴性、身材多消瘦,常伴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致糖皮质激素所糖尿病

部分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常常与剂量和使用时间相关,多数病人停用后糖代谢可恢复正常。

伴随症状

1型糖尿病

可伴有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女性患者可伴有外阴瘙痒。

2型糖尿病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才诊断为糖尿病。

并发症

感染性疾病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者更易发生,也更严重。肾盂肾炎和膀胱炎多见于女性患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生肾及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脓*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体癣也常见。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病人常见并发症,多为白念珠菌感染所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灶多呈渗出干酪性,易扩展播散,且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慢性并发症

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并发症可在诊断糖尿病前已存在,有些病人因并发症作为线索而发现糖尿病。在我国,糖尿病是导致成人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使心脏、脑和周围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7倍;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失明和下肢截肢风险均明显增高。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和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尤为重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在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致糖尿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

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多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胼胝(高危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

其他

糖尿病还可引起视网膜*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口腔疾病也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皮肤病变也很常见,某些为糖尿病特异性,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糖尿病病人某些癌症,如肝癌、胰腺癌、膀胱癌等患病率升高。此外,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损害等也较常见。

治疗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

以下各类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并可与胰岛素合用,联合用药时各制剂均应减少剂量。对每一患者药物的恰当选择,取决于病情(血糖高低、空腹或餐后高血糖、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并发症、肥胖与消瘦)、药物特点、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年龄、价格等因素。

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可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通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食欲降低、恶心、呕吐、腹泻等,采用餐中或餐后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不良反应。单独应用极少引起低血糖,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酸中*。

磺脲类

磺脲类(SUs)属于促胰岛素分泌药,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磺脲类适用于尚存在一定胰岛B细胞(30%以上)的2型糖尿病,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大手术围术期、儿童糖尿病、全胰腺切除术后以及对磺脲类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等。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仍反复发作。此药包括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是可逆性地抑制小肠a糖苷酶,进而阻碍糖类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口服治疗糖尿病药物之一,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合用,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并作为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用药。应在进食第一口食物后服用,饮食成分中应有一定量的糖类。本类药在肠道吸收甚微,故无全身*性不良反应,但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应慎用。不宜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消化性溃疡或部分性小肠梗阻以及小肠梗阻倾向的病人,也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此类常见药物有阿卡波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又称格列酮类,为糖尿病。此类药物可单独或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胰岛素抵抗明显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和水肿,该类药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药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等。

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似物

包括动物及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适应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者、对口服药有禁忌症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差者、2型糖尿病遇严重应激者(如较大手术、较严重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出现并发症者(血管病变或者酮症酸中*、高渗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最常见和严重的副作用为低血糖,治疗时务必进行血糖监测。

代谢手术

体重管理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超重或肥胖病人减重有助于血糖控制和减少对降糖药物的需求。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可加用减重药物。选择降糖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如果生活方式干预联合或不联合药物治疗,未能有效地减轻体重且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以考虑代谢手术,代谢手术可明显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的体重、高血糖、血脂异常

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也是年长者、肥胖型、少症状轻型病人的主要治疗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合理控制总热量

体里低于理想体重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伴有消耗性疾病者,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10%~20%,肥胖者酌减,使体重逐渐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患者每天总能量根据年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而定。理想体重的估算公式为理想体重(kg)=身高(cm)-。

营养物质分配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成年病人每日主食摄入量为~g,肥胖者酌情可控制在~g。

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15%~20%,成年病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0.8~1.2g;孕妇、哺乳期归女、营养不良或伴消耗性疾病者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者,需降至06~0.7g。

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小于总能量的10%,胆固醇摄入量小于mg/d。

成人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5~30g/d。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6g以下。

戒烟限酒。

合理餐次分配

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比例后,按每克糖类、蛋白质产热4kcal,每克脂肪产热9kcal,将热量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并根据个体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

运动治疗

久坐时应每隔30分钟活动身体一次,建议每周保持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为避免血糖波动过大,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血糖>1~16mmol/L、近期频繁发作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心、脑、眼、肾等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和信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T:-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信小课堂糖尿病疾病系列二症状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