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安贞团队心脏影像权威杂志发表重要研究磁共
TUhjnbcbe - 2021/5/14 15:53:00
北京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8733702.html
导读

近日,首都医科医院于薇教授团队在心血管影像权威杂志Journalof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发表系列研究,应用新近研发的MRI冠脉斑块特征成像技术——三维全心冠状动脉定性成像技术(CoronaryAtherosclerosisT1-weighedCharacterizationwithintegratedanatomicalreference,CATCH)序列对易损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离体、在体评估,明确了CATCH序列对斑块内出血的诊断效能,并通过冠心患者者的冠脉斑块OCT在体验证,证实CATCH上的高信号斑块(coronaryhyper-intensiveplaque,CHI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严重程度相关。该研究初步证实了CATCH序列在在体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为冠脉易损斑块的无创影像评价再添新技术。

该研究结果先后收录于年欧洲心血管影像年会(EACVI)电子壁报、EuroCMR/SCMR(CMR)口头发言。“安贞心语”栏目特邀本文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刘文对此研究做详尽解读,本文责任作者于薇教授、本研究的合作单位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谢亦医院心内科刘巍教授进行深度点评。作者:刘文首都医科医院点评专家:于薇(首都医科医院)谢亦斌(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刘巍(首都医科医院)

背景介绍

急性冠脉综合征起病隐匿,病死率高,超过50%的患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目前,有研究学者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斑块内皮表面糜烂,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临床急需一种无创、无放射损伤的影像学技术来识别有破裂倾向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以利于临床医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危险分层、干预疾病进程、评估疗效。在过去二十年里,非对比增强T1加权(T1w)心血管磁共振(CMR)斑块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新技术,被逐步用于临床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态。既往已有研究证实,在T1wCMR上,冠状动脉高信号斑块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相关。此外,国外少量研究已证实,T1wCMR上的高信号斑块可能提示斑块内出血或血栓形成。虽然,传统的T1w磁共振成像序列能用于评估具有易损特征的冠状动脉斑块,但因为序列设计存在如下不足,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1)缺乏解剖参考;(2)空间分辨率低;(3)扫描时间长;(4)扫描不能覆盖全心冠状动脉等。三维全心冠状动脉斑块定性成像技术是一种新近研发的扫描序列,它克服了上述传统T1w成像序列的不足,用于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特征。该序列应用反转恢复-扰相梯度回波采集图像数据,数据采集在自由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可同时获得黑血T1w图像及冠脉CMR亮血解剖参考。YibinXie等首次研究报道,CATCH上的冠脉高信号与OCT所检测到的易损斑块形态,如大脂质池、巨噬细胞聚集等相关。但是,研究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群,检测到的易损斑块形态种类有限,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既往颈动脉斑块成像研究表明,T1w上颈动脉斑块高信号可能提示斑块内出血的存在,这是易损斑块的另一个重要形态学特征。但是,由于缺乏在体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金标准,冠脉斑块内出血与冠脉高信号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近日,首都医科医院于薇教授团队硕士研究生刘文作为第一作者在心血管影像权威杂志Journalof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IF5.35)发表了两项研究,应用新近研发的三维全心冠状动脉定性成像技术CATCH序列对易损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分别对评估结果进行离体、在体验证。通过对离体颈动脉及冠脉斑块进行验证,明确了CATCH序列对斑块内出血的诊断效能,为进一步在体应用奠定组织病理学基础。通过在体验证,进一步证实了CATCH序列识别冠脉易损斑块的效能,并对CATCH上的高信号斑块与ACS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评估。

研究简介

离体验证部分

1.研究目的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验证CATCH序列对离体颈动脉及冠状动脉斑块标本上斑块内出血的诊断效能。2.研究方法前瞻性入组11例准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行传统颈动脉T1w(T1-weighted)序列扫描。11例来自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及6例来自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应用离体传统T1w序列及CATCH序列进行扫描。在体图像及离体图像均用于评估斑块内出血的存在与否。应用相匹配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在体及离体图像识别斑块内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性(CohenKappa,K)及各个扫描序列之间识别斑块内出血的一致性。3.研究结果11例在体扫描图像及17例离体扫描图像,共获得个在体象限,个离体象限及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病理学切片纳入最终结果分析。各成像序列的敏感性、特异性及K值分别为:在体T1w图像76.7%、95.3%和0.75,离体T1w图像77.2%、97.4%和0.78,离体CATCH序列95.0%、92.1%和0.84。在体T1w、离体T1w及离体CATCH序列在识别斑块内出血方面,也获得了良好的一致性:在体T1w与离体CATCH序列(k=0.68),离体T1w与离体CATCH序列(k=0.74),在体T1w与离体T1w序列(k=0.83)。离体冠状动脉斑块均未表现出斑块内出血。4.研究结论CATCH序列识别的离体颈动脉斑块高信号高度提示为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斑块内出血这一高危斑块特征,且准确性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CATCH序列很有潜能成为评估斑块内出血这一易损斑块特征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体验证及临床应用部分

1.研究目的以冠脉腔内成像技术OCT的结果作为金标准,验证冠脉斑块特征成像技术CATCH识别易损斑块的效能,并评估CATCH上的高信号斑块与ACS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2.研究方法研究入组62例冠心患者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进一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非ST段抬高型心梗组(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梗组(STEMI)。应用CATCH序列进行在体成像,然后进行冠脉腔内OCT成像。CATCH序列所采集图像用于评估PMR值及斑块内高信号存在与否。OCT所采集图像用于评估易损斑块的形态类型及累积易损形态数量,并应用OCT所采集的易损斑块形态作为诊断易损斑块的金标准。比较不同组间PMR值及CHIP的区别,探讨ACS临床严重程度与PMR值及CHIP的相关性。3.研究结果与SAP组相比,ACS组CHIP数量明显增高(SAP,8%;UAP,26%;non-STEMI,38%;STEMI,67%;p=0.)。ACS临床严重程度与增高的PMR值相关,4组患者群的PMR值呈递增趋势(SAP,8%;UAP,26%;non-STEMI,38%;STEMI,67%;p=0.)。与non-CHIP组对比,CHIP组血栓形成(7/8,88%vs.4/22,18%,p=0.)及斑块破裂(5/8,63%vs.2/22,9%,p=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on-CHIP组。OCT上易损斑块形态与CATCH序列上增高的PMR值相关,如存在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内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易损斑块,PMR值明显高于无此类易损斑块形态者。OCT上累积易损斑块形态与增高的PMR值呈正相关(Pearsonr=0.44,P=0.)。4.研究结论初步证实了MRI冠脉斑块特征成像技术CATCH序列在在体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为冠脉易损斑块的无创影像评价再添新技术。CHIP有望成为识别ACS患者群易损斑块的临床标记,有利于临床危险分层。此项技术结合现有的磁共振心脏方法,可以真正实现冠心病从形态、功能、灌注、活性,斑块评估的一站式检查。为冠心病评估提供增值作用,有利于提早识别高危病变或高危患者,引导更适当的危险分层和治疗。

专家点评

于薇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影像科

多年来,冠状动脉管壁成像一直是影像学研究中备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贞团队心脏影像权威杂志发表重要研究磁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