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文教你怎样使用呼吸机
TUhjnbcbe - 2021/4/28 5:40:00
一、共识背景

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temperaturemanagement,TTM)是应用物理和化学(药物)方法把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目标温度一定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生理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跳的过程。年以后TTM逐渐成为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在多种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救治中广泛应用。本共识建议针对不同急危重症疾病导致的脑损伤,选择目标化、个体化的体温控制管理策略。

TTM具有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⑴降低脑代谢,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⑵从起始阶段减少脑细胞凋亡和坏死;⑶减少局部乳酸的产生,减少兴奋性*性物质的释放;⑷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⑸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⑹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血管性水肿。

在国外,TTM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脑损伤重症患者,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而在国内尚无相关指南或共识指导TTM的应用。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了共识编写组,共同制订了《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旨在规范TTM的临床应用,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二、推荐建议

2.1?TTM的适用疾病

(1)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

推荐意见1.1:对于可电击心律(即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OHCA)患者,在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但仍持续昏迷时,可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2:对于非可电击心律(即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引起的OHCA患者,在经心肺复苏后出现ROSC但仍持续昏迷时,可考虑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3:对于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cardiacarrest,IHCA)患者,经心肺复苏ROSC后仍持续昏迷时,可考虑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4:对于心脏骤停后存活的昏迷患者TTM的目标温度设置为32~36℃,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2)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ies,TBI)

推荐意见2.1:建议对于所有颅脑外伤患者至少采用维持正常生理体温的TTM。(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2.2:对于重型颅脑外伤(GCS≤8)的患者,建议使用TTM,目标温度为32~35℃,至少维持48h,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及降低病死率。(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2.3: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在治疗后仍有顽固性颅内高压时,建议使用TTM以降低ICP,目标温度为32~35℃。(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因此,建议对所有颅脑外伤患者至少采用维持正常生理体温策略,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建议采用目标温度为32~35℃的TTM治疗,但不建议单独为控制颅内高压而应用TTM治疗,不建议短时程治疗,复温需谨慎,并以脑顺应性为指标指导复温和复温之后核心温度维持目标。

(3)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推荐意见3.1: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核心体温≥37.5℃,且除外感染性发热后,建议使用TTM治疗。(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3.2: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出现中枢性发热时,建议使用TTM维持目标体温为36.5~37.5℃。(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4)癫痫持续状态

推荐意见4.1:对于难治性或超难治性癫痫(superrefractorystatusepilepticus,SRSE)持续状态,建议尝试使用TTM控制癫痫发作,目标温度为32~35℃。(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5)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推荐意见5.1: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不伴颅内高压的昏迷患者,建议维持正常生理体温以改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5.2: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伴颅内高压的昏迷患者,建议使用TTM,目标温度为34~36℃,以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6)热射病(heatstroke,HS)

推荐意见6.1:对于热射病患者,建议使用TTM,使核心体温在10~40min内迅速降至39℃以下,2h内降至38.5℃以下。(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6.2:对于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时,若仍持续昏迷,则建议使用TTM,使目标温度达到32~34℃。(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6.3:对于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时,若意识状态好转,则建议使用TTM维持正常生理体温。(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2.2?TTM的实施和监测

(1)TTM的实施方法

推荐意见7.1:推荐优先选择具有温度反馈调控系统的新型降温装置(鼻腔内、体表或血管内温度调节装置)开展TTM治疗。(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7.2:如不具备条件,也可选择传统全身体表降温措施(包括水循环降温毯、空气循环降温毯、冰帽、冰袋、酒精擦浴等)完成TTM治疗。(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7.3:对于OHCA后存活的昏迷患者,不建议院前静脉输注大剂量冰盐水进行TTM。(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7.4:对于热射病患者,可使用冷水浴、冰袋外敷、降温毯、蒸发对流散热等体表降温,也可使用4℃生理盐水血管内输注、胃肠灌洗,有条件可使用新型血管内导管降温技术。(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7.5:对于热射病患者,在一般物理降温方法无效且体温持续高于40℃超过2h,可考虑行血液净化治疗。(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2)TTM启动的时间窗

推荐意见8.1:心脏骤停患者建议尽可能在ROSC后8h内开始TTM,但超过8h后应用TTM仍可能获益,延误时间越长获益越少。(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8.2: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颅脑外伤患者也应尽早(6~72h)开始TTM治疗,或根据继发神经损伤风险确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3)TTM的分期

推荐意见9.1:TTM诱导期尽可能缩短,通常2~4h将核心温度降至目标温度。(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9.2:TTM目标温度维持时间至少24h。(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9.2.1:对于OHCA患者,推荐TTM维持期至少24h。(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9.2.2:对于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推荐TTM的维持期至少48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72h,脑出血患者8~10d,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3~5d,热射病患者24~72h,或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和治疗的剂量和效果决定。(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9.3:TTM复温应尽可能缓慢并精确控制,并根据疾病种类在6~72h内缓慢达到生理体温。(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9.4:TTM复温期,建议心脏骤停患者复温速率为0.25~0.50℃/h,颅脑外伤患者0.25℃/h,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0.5℃/4h。(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9.5:TTM复温后仍需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72h。(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4)TTM的镇痛镇静治疗

推荐意见10.1:对于目标温度低于36℃的重症患者,推荐进行镇痛镇静治疗。(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0.2:对于维持正常体温的重症患者,是否需要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可视情况而定。(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0.3:低温治疗时是否使用肌松药物存在明显争议,不推荐长期使用。(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5)TTM的监测

推荐意见11.1:建议TTM治疗的患者连续监测核心体温。(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1.2:基于无创、易操作和接近脑温的优势,推荐首选食管温度作为核心体温监测,其次为膀胱或直肠温度。(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1.3:对于应用TTM治疗且目标温度低于36℃的患者,推荐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测。(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1.4:实施TTM时,尤其是低温治疗期间,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应对容量状态、体液分布、心脏功能、后负荷以及血管内肺水等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6)寒颤的监测和处理

推荐意见12.1:推荐将寒颤评定标准化,基于准确性和评分可靠性,推荐使用床旁寒颤评估量表(bedsideshiverassessmentscale,BSAS)作为寒颤评定的工具。(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2.2:临床医师应及时治疗寒颤,对于采用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推荐非药物治疗作为寒颤控制的首选措施,主要包括体表保温装置。(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2.3:如果单独使用体表保温装置控制寒颤不理想,可考虑联合药物治疗,建议优先使用非镇静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镁剂),其次是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2.3?TTM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

推荐意见13.1:推荐在TTM期间,尤其在低温治疗期间,对常见并发症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监测,如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QT间期延长等。(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3.2:TTM治疗会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临床药物治疗需相应调整。(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3.3:TTM治疗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临床上需考虑校正温度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包括血钾和动脉血气分析。(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3.4:TTM治疗期间,建议抗心律失常药物仅用于恶性或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3.5:TTM治疗期间,建议避免使用会造成QT间期延长的药物。(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3.6:TTM治疗期间,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加强血流动力学支持和调整TTM目标温度。(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3.7:TTM治疗期间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经过积极治疗无效时,建议中断TTM。(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3.8:TTM治疗有可能导致凝血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建议尝试监测血栓弹力图或凝血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纠正。(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3.9:TTM治疗的诱导和复温阶段,血钾的细胞内外分布变化很大,建议在诱导和维持阶段将血钾浓度维持于3.0~3.5mmol/L,避免复温期间引起高钾血症及心律失常。诱导和复温阶段,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频率为2~4h一次。(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4.1:TTM治疗会造成和加重胃肠功能障碍,需严密监测,加强胃肠功能保护并调整肠内营养策略。(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4.2:建议TTM的低温阶段保持能量摄入达到正常生理体温下目标值的75%,并根据患者胃肠功能状况加用肠内营养。(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4.3:TTM治疗期间会出现血糖升高和波动,需严密监测控制,血糖控制的具体目标尚无定论,建议维持血糖范围在6~10mmol/L。(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4.4:TTM治疗会增加感染性并发症风险,低温引起的炎症抑制会影响患者对感染的反应,因此建议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控。(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4.5:TTM治疗期间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目前还存在争议。(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4.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低温时诊断感染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不推荐在TTM期间单独使用降钙素原诊断感染。(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4.7:TTM治疗尤其是使用体表降温装置时,需警惕皮肤损伤等相关并发症。(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2.4?预后的评估

推荐意见15.1:建议使用脑功能分级量表(cerebralperformancecategory,CPC)评估心脏骤停后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在1个月和6个月后)。(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5.2:建议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文教你怎样使用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