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6(06):-
作者:蓝绿琴,钟丹玲,金花,*雨晴
单位: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摘要目的
研究社区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史人群血清尿酸浓度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是一个横断面研究,从年6月至年12月在广东社区连续入选18岁以上人群,均接受人口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尿酸浓度和baPWV检查,根据尿酸浓度进行四分位分组和baPWV分为动脉硬化组(baPWV≥cm/s)和正常组(baPWVcm/s)。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尿酸浓度与baPWV和动脉硬化的关系。
结果
共入选[男(64.94%)]例研究对象,年龄(50.97±9.36)岁,其中动脉硬化患者(44.10%)例。动脉硬化患者尿酸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6±1.24)mg/dLvs.(4.03±1.21)mg/dL,P0.]。当以尿酸作为连续变量时,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后,尿酸浓度(OR=3.75,95%CI:1.54~9.14,P=0.)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当尿酸作为分类变量时,以第一分位作为对照,多变量调整后第二、三和四分位与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分别为2.47(95%CI:1.36~4.50,P=0.),2.80(95%CI:1.35~5.85,P=0.)和4.85(95%CI:1.79~13.16,P=0.)(趋势P0.)。
结论
社区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史人群血清尿酸浓度与baPWV密切相关,可能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人群庞大,而动脉硬化是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预警窗口,早期筛查和评估动脉硬化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2]。目前临床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检测因检查快、无创、操作简单、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而成为评价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的重要手段,且该检查灵敏度较高,对动脉硬化的反映较准确,是早期筛查动脉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往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等过程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4]。尿酸作为人体嘌呤代谢的主要产物,且具有氧化作用,当机体出现代谢紊乱时,可引起其在血液中增多。近年来研究发现,尿酸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5-6],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常常合并动脉硬化、高尿酸等情况。临床上测量血清尿酸浓度可用于预警动脉硬化,与baPWV相比,这项检验更简单易行,价格相对低廉,或可成为筛查预测动脉硬化的一种新手段,而目前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尿酸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分析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清尿酸浓度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从年6月至年12月在广东社区连续入选。共入选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尿酸浓度和baPWV分别为(50.97±9.36)岁,(4.26±1.25)mg/dL和(.85±.53)cm/s,其中男性(64.94%)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且行尿酸浓度和baPWV检查者。排除标准:缺乏尿酸浓度及baPWV检查者,自报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史者,服用利尿药和降尿酸药物者。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体格检查,人口学、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调查,并在禁食8~12h后抽静脉血检测尿酸、电解质、血脂和空腹血糖浓度等。本研究得到研究单位的伦理批准。
1.2相关测量和定义
患者休息5min后,通过使用VP设备(欧姆龙,东京,日本)进行baPWV检测,baPWV≥cm/s定义为动脉硬化[7]。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诊室平均收缩压≥mmHg(1mmHg=0.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既往高血压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8];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mg/dL)或正在服用降糖药或既往糖尿病史[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包括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梗死和外周血管病[10]。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使用R3.3.2版本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和卡方(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线性拟合分析尿酸浓度与baPWV和动脉硬化的关系,并以危险度(oddsratio,OR)和95%CI表示。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酸浓度四分位间距分组间人群基线资料比较
根据尿酸浓度四分位间距分别4组:第一分位组(3.34mg/dL),第二分位组(3.35~4.09mg/dL),第三分位组(4.10~5.06mg/dL)和第四分位组(5.07mg/dL)。尿酸浓度四分位间距分组间人群基线资料(baPWV、年龄、性别、血压、空腹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吸烟、高血压和糖尿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见表1和表2。
2.2不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人群基线资料比较
根据baPWV检查结果,入选人权分为动脉硬化组(n=;44.10%)和正常组(n=;55.90%)。动脉硬化组和正常组人群年龄、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C-反应蛋白、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比较,差异有统计系意义(所有P0.05),而体质量指数、饮酒、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吸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详见表3和表4。
2.3尿酸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
当尿酸为连续变量时,在模型1未调整其他混杂变量时,尿酸每增加1mg/dL,动脉硬化风险增加42%,当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后,尿酸(OR=3.75,95%CI:1.54~9.14,P=0.)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当尿酸为分类变量时,以第一分位为对照,第二、三和四分位与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度分别为2.47(95%CI:1.36~4.50,P=0.),2.80(95%CI:1.35~5.85,P=0.)和4.85(95%CI:1.79~13.16,P=0.)(趋势P0.),尿酸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5。多变量线性拟合分析表明,尿酸与baPWV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见图1。
3结论
本研究发现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动脉硬化患者有更高的年龄、血压、血脂和尿酸浓度,同时更多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本研究也发现随着尿酸浓度的增加,baPWV也逐渐增加,在多变量调整其他传统的动脉硬化相关的混杂因素后,尿酸浓度每增加1mg/dL,动脉硬化风险增加75%。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尿酸浓度与baPWV密切相关,可能是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危险因素众多,本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患者更容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有更高的年龄、血压和血脂浓度,与既往一些研究结果相类似[11-13]。此外本研究发现,当调整动脉硬化的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后,尿酸与baPWV密切相关,并可能是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纳入例参与健康体检的中国研究表明,血清尿酸浓度可很好地预警baPWV增加[14]。另一项研究也表明,血清尿酸不但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有关,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而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肱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是反映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15]。韩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尿酸浓度与动脉硬化存在J形曲线的关系[16]。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无症状的个体中,高尿酸浓度是非钙化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而钙化斑块是反映心血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17]。综上所述,本研究与众多国内外研究结果类似,表明尿酸浓度可能是反映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升高的尿酸浓度可能用作心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
虽然尿酸浓度升高与动脉硬化相关,但是目前尿酸浓度与动脉硬化发生的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可能的主要机制如下:(1)在尿酸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超氧化物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是导致慢性炎症过程的关键因素,最终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18];(2)血清尿酸可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诱导血管内膜增厚[19];(3)尿酸浓度增加常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的发生相关,而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与动脉硬化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20]。
尽管本研究在调整相关的潜在混杂变量后发现,在社区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尿酸浓度与baPWV增加密切相关,并可能用于预警动脉硬化的发生,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研究,不能得出尿酸浓度与动脉硬化发生的因果联系;第二,本研究中部分变量,如吸烟、既往病史来自自我报告,可能存在报告偏差;第三,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最后,本研究仅仅评估baPWV这一种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由于尿酸浓度检测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用于基层早期筛查动脉硬化有较好的适用性,但要明确尿酸浓度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未来仍需要更多设计良好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
参考文献(略)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