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耳石症复位术一
TUhjnbcbe - 2021/4/16 23:57:00
耳石症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别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英文名称

otolithiasis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多发群体

中年人

专家解读

有些眩晕是耳内小石头引起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非常常见,是60岁以上眩晕患者第一病因。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高海海丨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撰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疾病概况科普文章(2)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治疗

基本信息

别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英文名称

otolithiasis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多发群体

中年人

常见病因

突聋、病*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等所致

常见症状

发病突然,眩晕,眼震,可伴恶心、呕吐及头晕

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检查

1.Dix--Hallpike变位试验

为前、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诊断方法

2.rolltest滚转试验

可诊断外侧半规管的耳石症。

治疗

1.前庭抑制剂的应用,如脑益嗪、非那根等。

2.继发性耳石症应进行病因治疗。

3.体位疗法。

4.管石解脱法。

5.管石复位法。

6.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果佳。

7.CH-BPPV耳石复位法。

以上各种治疗有效率不等,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如上述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耳石症

??????????????????

??????

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1病名由来

2疾病症状

3眩晕特点

4诱发因素

5疾病治疗

5.1治疗原则

??????

病名由来

耳石症由来 医学上“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那么,人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耳石在人体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科学研究证实,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耳分化出两个囊,即球囊和椭圆囊,因其结构上有“耳石”故名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这就像一块蛋糕上涂着奶油,奶油上又洒满了巧克力豆一样,那么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也就有可能进入平素无耳石存在的半规管里面并沉伏下来,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疾病症状

“耳石症”主要表现: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在美容,在医院做B超或CT时突发。耳石症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幼儿及儿童却极为罕见,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石脱落会引起眩晕,正常人的平衡功能是由视觉系统、本体感受器和前庭感受器组成的,耳朵里面的前庭感受器是负责平衡的主要器官。内耳感受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变化,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如果一旦出现问题,错误的信息输送到大脑,患者就会感觉天旋地转,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眩晕。“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耳石脱落会引起眩晕,正常人的平衡功能是由视觉系统、本体感受器和前庭感受器组成的,耳朵里面的前庭感受器是负责平衡的主要器官。

内耳感受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变化,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如果一旦出现问题,错误的信息输送到大脑,患者就会感觉天旋地转,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眩晕。“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续时间不过数十秒。有时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

“耳石症”因事发突然,除眩晕症状外还会给机体带来惊恐、头懵、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给患者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单纯的耳石症对病人无生命危险,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复发者很少或有个体差异,不必过于担忧。

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诱发因素

目前BPPV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1)耳石病: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三种半规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规管最多。

2)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3)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5)骨质疏松症: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BPPV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BBPV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其致病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耳石症复位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其有著名的Epley和Roll复位法,即通过手法人为地改变内耳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把耳石从半规管中“驱赶”出来,回到耳石器中。复位后患者一般在3-5天内应避免头部剧烈昂头和低头运动、避免患侧卧位,睡觉时头位也应适当抬高20度左右。

首先耳石症不是梅尼埃病,正规的的名称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体位有关,并且眩晕的持续时间短,几秒钟到几分钟,只有手法复位,用药效果不好。梅尼埃病与体位无关。

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

在这里坚决反对药物治疗

简单治疗方法


  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


  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

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医院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其实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而误诊率很高,目前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应当加强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临床体征


  1、发病突然

耳石症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疾病病因

 主要病因就是头部外伤、病*感染和内耳循环障碍。疲劳过度。年龄大了,人上岁数了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


  迷路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中。


  2、外伤


  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


  3、耳部疾病


  如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后,梅尼埃病缓解期,前庭神经炎、突聋。

诊断检查


  临床检查


  1、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应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2、听力学检查


  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


  3、姿势图检查


  无特异性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在某种体位和头位时突然发作眩晕并出现眼震,伴有轻度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位置性、变位性实验出现旋转性或水平旋转性眼震,有潜伏期,持续数秒至30s,连续检查时有习服现象。冷热实验多为正常。

耳石症鉴别诊断


  一,梅尼埃病:可能是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迷路内淋巴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使迷路内淋巴积水和淋巴液压力增高,导致内耳前庭末梢器缺氧及敏感的耳蜗毛细胞变性等病理变化所致。鉴别要点:①梅尼埃病典型临床表现是突发性旋转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三联征,除眩晕外尚有耳聋、耳鸣,间歇期亦有耳鸣;②眩晕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少数可长达几天,一般可在1~2天缓解,而BPPV仅数秒(<1分钟);③任何体位变化都可引发眩晕加重,并非单一体位诱发眩晕;④听力检查和重振试验有典型异常发现。


  二,颈性眩晕(颈椎病):常因椎动脉受压、扭曲或狭窄,或因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和(或)其远端分支痉挛,促使内耳迷路和(或)前庭神经核缺血而导致眩晕发作。鉴别要点:①反复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②眩晕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吞咽困难、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③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脱位,横突病变,先天畸形,外伤等;④椎动脉压迫试验阳性。


  三,后循环缺血(包括以往诊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导致后循环缺血,而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m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鉴别要点:①除眩晕外尚有头痛、复视、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可有进行性加重;②临床征象持续时间不一,可数分钟至数日,以后可再发病;③眩晕发作时伴有一项或数项脑干缺血症状和体征;④MRI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多可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受压、脑干责任病灶,各种血管检查可发现颅内外大血管病变。BPPV还与急性迷路炎、内耳损伤、耳卒中、听神经瘤、前庭神经元炎、多发性硬化、流行性眩晕、恶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性眩晕等相鉴别。[1]

治疗方案


  治疗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可自愈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故应尽可能地治疗。


  1、心理治疗


  指出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以接触患者的精神负担。


  2、体位和头位


  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


  3、抗眩晕药


  桂利嗪或氟桂利嗪等有一定效果,也可加服血管扩大剂及西地泮类药物。


  4、前庭习服疗法


  目的是增加对眩晕的耐受能力,有一定的疗效。


  5、体位疗法


  指导病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另一侧侧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状消失为止,每3h进行一次,通常7—10g症状可消失。


  6、手法耳石复位


  目的是使沉积在后半规管的耳石复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法不同。


  7、手术疗法


  如上述疗法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管阻塞术、4%多卡因和链霉素鼓室内注射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单侧病变且患者听力已严重丧失或丧失者。

用药安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一定的头位所诱发的,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本病极为常见,在眩晕病人中占18%。

检查模式

耳石功能检查仪的设计与临床初步应用

为了解内耳耳石器椭圆囊功能,设计制作主观垂直视觉(subjectivevisualvertical,SVV)检查仪,建立正常值,并在临床初步应用,在研制完成SVV检查仪后,在22例健康成人中建立SVV的正常值,并在临床用于患者检查。分别观察左、右眼和双眼SVV的正常值。发现左、右和双眼检查差别不显著,采用单眼和双眼检查均可,但双眼检查较为便捷。正常值范围为±2°;不论单眼或双眼观,调整后眼位有向右偏斜的倾向。上述结果说明SVV检查仪结果稳定、可靠,至少适用于椭圆囊病变急性期。推荐双眼检查模式。

疾病须知

耳石症与头位变化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眩晕病人,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坐起以及晚上睡觉躺下的时候,或者在半夜向一侧翻身的时候,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这时患者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哪怕只是做抬头、低头的动作也会诱发眩晕。很多这样的病例都会被诊断为颈椎病。其实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十有八九是由于耳朵的问题所引起,这种耳朵的疾病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为耳石症。


  这种病名听起来似乎非常陌生,其实它是发病率最高的眩晕性疾病,只是一直都不为大家所知。法国的资料显示大约34%的眩晕患者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美国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50%出现过至少一次的耳石症发作。在省医耳鼻喉科的眩晕门诊中,至少50%的患者都是患有这种疾病,足可见该病的发病率之高。


  为什么耳朵的疾病可以引起眩晕呢?原来我们耳朵的最深的部分———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而且负责平衡功能。内耳感受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变化,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如果一旦内耳出现问题,错误的信息输送到大脑,患者就会感觉天旋地转或者摇摇晃晃,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眩晕。


  在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称为囊斑。它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老年性的衰老、内耳供血不足、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椭圆囊的囊斑发生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耳石脱落天旋地转


  另外,在内耳中,负责平衡的结构还有三个呈半圆形的半规管,它们同椭圆囊相通。半规管上感受平衡和运动的结构像一个小山嵴,所以称为壶腹嵴,主要是感受旋转角速度。当耳石脱落以后,有可能掉到半规管内,甚至嵌顿在壶腹嵴上,这时如果患者坐起、躺下或者翻身转头的时候,耳石的移动就会刺激壶腹嵴,产生剧烈的天旋地转。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比较简单方便,主要是进行位置性眼震的激发试验。医生根据位置变化诱发的眩晕和患者的眼球的旋转性的转动,可以确定疾病以及确定耳石脱落坠入的半规管。治疗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法复位。根据半规管的走形,临床上设计了一套头位旋转的方法,目的就是把耳石从半规管中旋转出来,重新掉到椭圆囊中,从而治愈这种疾病。患者即时复发,也可以多次复位。如果反复发作,或者手法复位无法成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莫把眩晕当颈椎病


  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由于多在头位变动的时候产生,而且现在伏案工作的人群增多,而且这种疾病是老年人多发,所以很多患者一拍颈椎片都有问题,就容易简单地把这种眩晕和颈椎病画上等号,导致误诊,治疗上也就没有办法有的放矢。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般很多患者出现眩晕,首先都考虑是神经科的问题,实际上,据统计,70%~80%的眩晕都是由于耳朵原因导致的。耳朵引起的眩晕疾病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外,还有梅尼埃病(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耳水不平衡)、前庭神经元炎、中耳炎导致的迷路炎等等,所以眩晕患者一定要到耳鼻喉科检查一下。

女子眩晕数天找不出病因原来是“耳石症”在作怪

大家都听说过肾结石、胆囊结石,

但是你有听说过“耳石”吗?

这是一种能让你晕的“石头”,

而且还会让你晕过不停,

服药效果不好,

做了很多检查都未能发现病因,

过去常常被别人误以为是

“颈椎病”、“梅尼埃病”、“后循环供血不足”等而误诊。

那它究竟是何方神圣?

不要急,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

1

女子离奇头晕数天,一查患了石耳症

杨阿姨早上起来突然觉得全身晃动,坐不稳,几秒钟就过了,再躺下或坐起时又会出现,接下来几天都出现类似情况。这下可慌了,医院看急诊,查了血压正常,拍了脑部CT、颈椎片都没发现问题,用了止晕药也未见好转。

医院去看神经内科,神经内科大夫详细问过病史后说:“你去看耳鼻喉大夫吧。”

杨阿姨到耳鼻喉科后做了些简单检查后,就到治疗床上由医生扶引下做了几个滚动的动作就感觉好多了。她问医生自己是到底患了什么病?医生告诉她这是“耳石症”,这时杨阿姨纳闷了,什么时候耳朵进了石头都不知道?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林振华

其实“耳石症”的专业称呼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

病因是内耳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发病,并非外面的石头进入耳朵。

哪些是高危人群?

1

石耳症发病率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眩晕的认识加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被确诊越来越多,占外周性眩晕病人的20-30%;发病率64/,。

2

中老年为主,女性患者较多

临床上本病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患者,但亦可见于青年人,女较男多,以50-60岁的女性多见。

2

有哪些症状?

BPPV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头位活动相关的反复、短暂眩晕发作,并伴随特征性的眼震,眩晕发作时间大部分不超过1分钟。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林振华

耳石症一般可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即医生通过特定手法转动患者头部,将脱落在半规管中的耳石,利用自身重量,转回到原来所在的椭圆囊中,可以恢复平衡。

“耳石症”作怪?!眩晕门诊来帮您

耳石症是一种因内耳耳石脱落,在头部变换位置时发生剧烈而短暂的眩晕的疾病。通常,旋转感觉不超过一分钟,但是不适感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再次改变头部位置可再次发作。部分患者有自发缓解倾向,可在数周或者数月后自行好转,所以被冠以“良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在临床上约占眩晕病人的20%左右。人的内耳中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称为囊斑,医学上称之为耳石,帮助人体维持平衡感。耳石脱落后,人就会产生眩晕。正常人的内耳有一种比芝麻粒还小的碳酸钙结晶,即耳石。耳石帮助我们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正常的头部和身体活动时并不会脱落,但是当有外伤、局部血管痉挛或生气、熬夜、酗酒、抽烟、劳累等,耳石有可能脱落下来,随着头部活动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

医院带您了解“耳石症”

“低头族”易患耳石症

耳石症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近年来“低头族”、“手机控”得耳石症的越来越多了。长期低头的动作影响到了耳朵的供血,当人突然改变头位的姿势,耳石常常会脱落。经常在电脑前低头工作以及经常低头玩手机的年轻人,猛地抬头瞬间极易因为动作的改变导致耳石症的发作。因此,“低头族”、“手机控”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时别大意,医院就诊。

耳石症的治疗

耳石复位

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可分为手法复位和机器复位,效果良好。复位时应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机器复位让患者坐于TRV转椅上,调节双侧手臂夹板宽度,固定腹部、双肩安全带及双下肢。戴好红外摄像眼罩,嘱患者放松肢体,检查过程中始终目视前方,以便观察眼震。

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鉴于BPPV可能和内耳退行性病变有关或合并其他眩晕疾病,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药物辅助治疗;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过1年以上规范的耳石复位等综合治疗仍然无效且活动严重受限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塞等手术治疗。

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涉及耳科、神经科等多个学科,其发生原理是人体空间定位平衡障碍。常见疾病包括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精神性眩晕等。

医院眩晕门诊由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的专家组成,经过专业化培训能对各类眩晕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规范的治疗。医院还引进专业设备,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前庭功能检查以及眩晕的康复训练指导。

我院眩晕门诊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的加盟单位,与北京眩晕会诊中心的远程会诊系统已完成了对接,为广大眩晕患者提供专家团队的诊疗服务。

耳石症的Epley及李氏手法复位(视频欣赏)耳石症手法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有一个原则,就是耳石脱落的哪一侧,比如右侧耳石脱落,就要由右侧向左侧去复位,也就是由患侧向健侧去复位。在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以及嵴帽结石,它有不同种类型,也就对应着不同的类型的手法,这也是耳石症治疗最难的地方。因为如果没有找到专业的耳科医生,他是无法判断的,最多能告诉你得了耳石症,但是怎么复位就很难。所以整个诊疗过程中诊断分型是最重要的。一旦诊断分型正确以后,对应的提供相应的手法复位,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手法复位以后,还会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耳石锻炼。像耳石保健操,像推拿、正骨的手法都能帮助到脱落耳石回归到原位,达到完全康复的效果。

耳石症手法复位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注意事项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位治疗后至少静坐半小时


  由于复位治疗时耳石移位,有的患者当时没什么反应,也许随后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眩晕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会呕吐。


  2、复位治疗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


  向左侧卧或者向右侧卧都可以。这是因为平卧时已经复位的耳石有可能再次脱落而导致再发眩晕。


  3、复位治疗后采用荞麦皮枕头和硬板床


  荞麦皮枕头为天然材料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更为重要的我们睡眠时要不停地翻身,无论什么姿势,荞麦皮枕头都可以随头颈部外形的改变而改变,使我们的颈椎下面都等得到支撑而不易落枕。硬板床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充分的休息。而舒适有效的睡眠对于防止耳石脱落非常重要。


  4、复位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


  尤其是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由于还有可能再发眩晕,所以在耳石症恢复前应当避免登高、游泳等较为危险的运动。


  5、复位治疗后要保证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


  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过食辛辣肥腻煎炸等上火食物及吸烟酗酒都容易诱发耳石再次脱落。

耳石症易误诊,手法复位能治本


  耳石症是一种因内耳耳石脱落,在头部变换位置时发生剧烈而短暂的眩晕的疾病。通常,旋转感觉不超过一分钟,但是不适感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再次改变头部位置可再次发作。部分患者有自发缓解倾向,可在数周或者数月后自行好转,所以被冠以“良性”位置性眩晕。但是该病带给人的痛苦感觉明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有人数年不愈,所以必须尽早诊治。

正常人的内耳有一种比芝麻粒还小的碳酸钙结晶,即耳石。耳石帮助我们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图1是高倍的电子显微镜所放大的照片)。正常情况下耳石黏附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的耳石膜内,后者是酸性粘多糖,将耳石紧紧地固定在囊斑上面,因此,正常的头部和身体活动时并不会脱落。但是当外伤、局部血管痉挛(生气、熬夜、酗酒、抽烟、劳累等可诱发)时耳石有可能脱落下来,随着头部活动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耳石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医院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其实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而误诊率很高,目前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应当加强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3-4次痊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耳石症手法复位

图文详解:耳石症手法复位大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叫壶腹嵴顶耳石症,俗称耳石症,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多见于40-60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1耳石症的病因耳石症的病因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脱落有关。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的症状。2耳石症的症状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3耳石症的诊断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当然以上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也有的作者这样描述:某一头位诱发的短暂(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突发性眩晕和眼震,病程为数小时或数天。从头位到位置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有数秒钟的潜伏期。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4耳石症的鉴别诊断颈性眩晕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反复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眩晕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视觉症状、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前庭功能、颈椎X线,TCD检查可发现颈椎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性眩晕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可伴有耳鸣、耳聋、视觉症状、肢体麻痹、构音困难。CT、MRI、TCD检查可发现脑供血不足等异常。B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法、复位手法及手术治疗。许多学者推荐复位手法。5耳石症手法复位图示详解A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扶头,头转向患耳45°,背后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肩。B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头后仰45°,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直至眩晕消失。C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保持头位30秒以上。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D-F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G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复位方法使耳石复位的简略图复位方法的俯视图耳石复位变位过程的头旋转角度在执行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临床常用3种耳石复位手法要

-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对其是一种特效治疗,手法简单易掌握,是每位神经科医生均需掌握的临床实用技术。

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最常用的耳石复位手法包括:Semont管石解脱法、Harvey管石解脱法和Epley管石复位法。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3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Semont管石解脱法

操作步骤:

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扶住患者头部:

1.端坐,头向健侧旋转45°;

2.向患侧躺下;

3.坐起,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快速翻转,头向下转45°;

4.端坐。

Harvey管石解脱法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悬头;

2.头转向患侧45°,患耳向下;

3.2分钟后将头以每次15°-2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每转一次停留30秒,观察眼震,直到头部不能转动为止;

4.转身成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平面呈°角,至此头部共转°;

5.嘱患者坐直,头部恢复起始位。

Epley管石复位法

以左耳为患侧举例,操作步骤:

1.患者坐于床上,头向左转45°,置一枕头于身后(以仰卧位时,枕头正好在肩下为宜);

2.快速仰卧,肩压于枕上,颈过仰,头置于床上(此体位患耳正好位于下方),持续30秒;

3.头向右转90°,持续30秒;

4.头和身体继续右转90°,持续30秒;

5.坐起到床边,此动作每日进行3次,直至位置性眩晕消失24小时以上为止。

手法复位注意事项

1.因眩晕不能耐受治疗者,可服用镇静剂或前庭抑制药后再行复位治疗;

2.高血压或颈、背部疾病者,需慎重;

3.手法复位后至少2天内避免仰卧。

“耳石症”,到了得让老百姓知道的时候了什么是“耳石症”?先来看一个我接诊过的病例。吴女士今年六十多岁,近七年来一直受到眩晕的困扰,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体不能向一侧翻身,只要身体一翻身,立即出现数秒钟的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医院就诊,做了CT、脑血流图等检查,不是诊断为颈椎病,就是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吃药挂水、按摩、牵伸、带颈托、拔火罐等措施统统用了一遍,头晕还是时好时坏,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无奈之下,她来到我院骨科准备接受手术治疗,但骨科医生担心术后效果未必好,便在术前请了我去会诊。我在做了详细的检查之后,考虑吴女士所患的疾病很可能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但症状不是很典型。在和骨科医生商量后,我们决定暂不手术,转到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经位置试验证实,吴女士是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混合耳石,病情比较复杂,但经过多次反复手法复位后,她的头晕完全缓解了。出院前,吴女士一家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谢谢您,袁大夫,折磨我这么多年的病总算被您治好了,您的医术真的太高超了!”还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说实在的,作为医生,不在乎是否能得到夸赞或锦旗,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痛苦,使他们重获生活的信心,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不过当吴女士对我说出感激之词时,我的心里也感到非常温暖,更坚定了要为更多病人解除疑难杂症的信念。袁医生说:其实这只是多例耳石症患者中的一例,从年做第一例耳石症病人以来,仅我个人就已经接诊过数百位患者,并成功地帮助他们解除了病痛。因为该病的发病率很高,我每次门诊,20个病人中总有1-2位患者考虑为耳石症,很多都是在外院挂水吃药效果不好的。医院神经专科、耳鼻喉科专科知晓率较高,在其他科室的医生及老百姓中,却知之甚少,远不及颈椎病、脑梗塞的多,因此很有必有普及一下知识。什么是“耳石症”?其正式名称应该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于名字太长,医生讲一次,病人很难听明白,所以一般和病人沟通时多叫耳石症。耳石症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卧床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耳石症”的病因及诊治目前耳石症的原因不清楚,多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还有可能与耳部供血不足引起,但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由于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由于不是所有的耳石症症状都很典型,而且几乎所有的眩晕均与人体的位置有关系,因此,有时候位置性眩晕可能与颈椎病、脑血管病有关,由于颈椎病容易造成肢体瘫痪,脑血管病严重时会影响生命,因此,在诊断耳石症之前,医生一般要常规排除一下颈椎病和脑血管病。因此病人一旦有眩晕症状,应该到有经验的、治疗眩晕的专科医生那里去诊治。当然首先要排除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疾病和颈椎病,排除后可以进行手法复位,但耳石脱落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选用正确的手法治疗,使治疗变的简单、有效。错误的方法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眩晕加重。另外有些耳石症的病人,经过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当时即可缓解,但仍有头晕、头昏的症状,目前认为是由于前庭功能紊乱造成,可以适当服用改善前庭功能的药物,3-5天后可完全消失。眩晕别乱治,多半耳石症,耳科有绝招

在四川普光工作的油田职工祝先生间断性眩晕伴呕吐2年,在当地看过急诊,住过神经内科,一直没有查出病因。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不能正常工作,经单位批准病休回到中原,住进了我院神经内科。管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查体和查阅病历资料,怀疑是耳科疾病,请来我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志红会诊。王志红经过询问病史、简单检查,诊断为“耳石症”,带病人到她的门诊诊室进行专科检查、实施手法复位,仅2次治疗就痊愈出院。

69岁的市区居民陈女士晨练时突发眩晕,医院就诊,医院还没检查就好了。但此后眩晕反复发作,每次犯病都是天旋地转、呕吐不止。医院检查,按梅尼埃病治疗,花了不少钱却不见好。3个月后到我院检查,以“贫血”住进了我院血液科。经王志红副主任医师会诊,诊断为“耳石症”,实施手法复位3次,再经血液科纠正贫血,痊愈出院后至今未再发生眩晕。

耳石症,一种高发而不被人知的眩晕症

据王志红副主任医师介绍,“耳石症”是由于“耳石”脱落进入内耳半规管而引起的体位性眩晕,医学上称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该病常由体位突然改变、剧烈运动、外伤、生气、酗酒、劳累、失眠等多因素引发,脱落的耳石在重力作用下流落到半规管里,在头部活动时产生漂移,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

“耳石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据医学统计,超过50%的眩晕属于“耳石症”。而大名鼎鼎的“梅尼埃病”的发病率只占眩晕症的10-20%。但是耳石症的误诊率却非常的高,因为这种病被医学认知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由于发现较晚,普及度不够,所以不被公众所认知,医院的非专业医生都不知道,典型的高发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一高三低”疾病。

耳石症的诊断与治疗

其实耳石症的诊断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张检查床,经过专业培训的耳鼻喉科医生让眩晕症病人做几种体位试验,便可确定是否为“耳石症”眩晕,以及属于何种类型(后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或水平半规管型)。耳石症一经确诊,治疗也很简单,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采用Lempert复位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仅需1-3次即可痊愈。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耳石症

耳石症在临床上归类于退行性病变,中老年人患病率较高。但是内耳循环不好也可引起耳石脱落,外伤、过度运动、头部撞击等也可导致耳石症,还有一些内耳炎症、前庭血管栓塞等,也会导致耳石症。

治疗耳石症的注意事项

耳石症的手法复位虽然简单,但也必须由有经验的耳鼻喉科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特别是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必须先治疗基础疾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我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志红曾专门赴北京进修耳石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众多耳石症患者解除了眩晕的困扰。

眩晕患者的福音—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

65岁的李阿姨最近一个月总是头晕,特别是晚上睡觉时,稍一转身,马上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做了颅脑CT和颈椎片后,并没有发现问题,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一个月里李阿姨被“眩晕”折磨地瘦了一大圈。近日,李阿姨慕名找到了我院神经内科徐*主任,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头晕的根源竟是“耳石症”!

“耳石症”也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发于中老年女性及长期看电脑伏案工作的年轻人群,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手法复位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徐*主任说。她让李阿姨躺到治疗床上,将其头、身体转动了几下,只用了十几分钟,没花一分钱,没吃一粒药,李阿姨的眩晕病竟然好了。

“耳石症”为什么会引起阵发性眩晕呢?

徐*主任介绍: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眩晕和眼震。内耳里与半规管相连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有一层胶质膜,胶质膜表面的碳酸钙颗粒称为耳石。当耳石脱落,便滚到半规管里,在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浮沉滚动,当头部转动,就会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感觉。

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

耳石症患者占眩晕病人的三分之一,耳石症发病来势汹汹,让人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心慌、大汗,虽无致命风险,但让人十分痛苦,并用药效果不理想,症状反复出现,那怎么办呢?其实治疗耳石症的基本方法是采用手法复位,出现眩晕的患者仍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

耳鼻咽喉专业科普宣传系列之一:耳石症的家庭自诊自治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所有头晕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约占20%)。是以短暂天旋地转头晕为主,并伴随恶心、呕吐的一种疾患。

1、患者自诊

A、第一个字“短”。症状主要为天旋地转的头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5分钟,大部分只有不到1分钟。每天反复发作数次,可连续数天到数周。

B、第二个字“动”。头晕发作与头位变动有关,比如躺下左转、躺下右转、起床、躺下或蹲下低头时发作。平躺不动或坐立不动时不发作。

C、第三个字“床”。大部分患者天旋地转的头晕发作一般与床有关,在床上起床、躺下、躺下左转或右转时发作。

符合这三字方针的天旋地转的头晕可以考虑是耳石症,一般患者会有劳累、熬夜、酗酒等诱因。

2、患者自治

耳石症的治疗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法康复治疗,需要医生在床上给患者做几个手法复位动作,80%以上的患者可以一次治疗痊愈(5-10分钟左右)。如不能第一时间来院就诊,可以采用如下姿势在家自行复位,并医院就诊。

图:家庭复位姿势:向晕侧侧卧30秒,坐起向对侧卧30秒,交替至症状消失。

3、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完全靠药物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痊愈。推荐药物:敏使朗、金纳多、弥可保等。

有一种眩晕叫耳石症为何耳石眩晕
  今天门诊接诊了这样一个患者:李女士,56岁,平日身体一直不错,每天家里家外忙得不亦乐乎,一周以来,每当睡觉时一翻身就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连续几天都是如此,李女士开始感到恐惧,觉得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就医,医生经过问诊和一些专科的物理检查,初步判断可以排除脑血管病,考虑为耳石症,建议到耳鼻喉科就诊治疗。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原发性BPPV,无明确原因,约占50%~70%,如劳累、情绪紧张时可诱发,可能与前庭一过性供血异常有关。继发性BPPV常继发于前庭神经炎、头部外伤、内耳疾病、巨细胞动脉炎、服用避孕药、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气管插管等。且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分类和临床表现
  根据半规管的生理解剖结构可将BPPV分为4类: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约占85%~95%;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5%~10%,其他2种较少见。均可单或双侧发病。临床表现:BPPV发病突然,常在患者躺下、起床、翻身、弯腰、站立及仰头等头位发生改变时引起发作性眩晕和眼震,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眩晕停止后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的平衡障碍以及较为模糊的感觉如头昏或漂浮感,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诊断
  Dix-Hallpike或side-lying试验是确定后或前半规管BPPV的常用方法。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身旁,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或向左转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30°,若患耳向地时诱发出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则诊断为后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后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若患耳向地时诱发出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则诊断为上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上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滚转试验(Rollmaneuver)
  是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的最常用方法。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桶状滚动,然后回到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右侧做90°桶状滚动,再回到平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中均可诱发眼震持续时间1min的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可诱发眼震持续时间1min的背地性水平眼震。对于向地性眼震,眩晕和眼震较强的一侧为患侧;而对于背地性眼震,眩晕和眼震较弱的一侧为患侧。治疗
  一般治疗BPPV的患者多数因反复眩晕伴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治疗时应告知愈后良好,解除不良情绪;适当给与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微循环,也可对症给予中药治疗。急性发作期必要时给与止晕止吐治疗。耳石复位法
  是治疗BPPV首选方法,有效且风险低。其机制是根据半规管的生理解剖结构,通过不同方向的头位变动,使漂浮于半规管的耳石回归到椭圆囊。1.后半规管BPPV:可采用Epley法或Semont法。①Epley法:令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头部向患侧转45°;使患者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头与水平面呈10°~30°;头向健侧转90°;头再向健侧转90°,待眩晕消失后坐起。复位过程中每个体位保持数秒至数分钟,待眩晕及眼震消失后再进行下一个体位。②Semont管石解脱法:判断出病变侧别后,患者取坐位,头向健侧转45°;身体快速向患侧侧卧,直到头20°悬位,眩晕和眼震消失后,保持头位偏向健侧45°不动,身体再侧卧向健侧,此时鼻偏45°向地,保持该体位直到眩晕和眼震消失后缓慢回到座位。2.水平半规管BPPV:可采用Barbecue法或Gufoni法。①Barbecue水平翻滚法:适用于向地性眼震。患者仰卧位,头和身体一起向健侧转90°;头和身体再转90°,此时体位变为俯卧位;身体和头再继续转90°,此时患耳向下;再转90°回到平卧位。每个体位均待眼震和眩晕消失后再进行下一体位。②Gufoni法:适用于背地性眼震。患者端坐于检查床边,迅速向患侧侧卧,保持体位约1min左右,待眩晕消失后,头快速向健侧转45°,眩晕消失后坐起。3.上半规管BPPV:可采用反Epley法或反Semont法。前庭习服法
  又称Brandt-Daroff习服法,其机制可能是头位变换使嵴顶处的耳石加速分散、溶解。患者坐于床边,头先向健侧转45°,保持头位不动身体快速向患侧侧卧直至眩晕消失后坐起,头再向患侧转45°,头位不动身体快速向健侧侧卧位躺下直至眩晕消失后坐起。每天3次,每次10~15min,连续2~3周症状基本消失。该方法也可用于治疗后仍有残余症状者在家中进行的自我训练。避免限制体位
  近年来对于复位后患者是否需要体位限制存在争议,在Mostafa最近的Meta分析表明,患者复位后行体位限制与随意活动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复位后不应该限制体位,主张患者加强翻身活动进而有利于耳石的分散溶解。手术治疗
  对于病程持续1年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顽固性BPPV者可考虑外科治疗。House提出前庭神经切断术,但该法可导致患者前庭功能完全丧失。Gracek提出单孔8神经切断术,但存在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风险。Parnes和McClure于年首次报道后半规管填塞术,封闭嵴顶与阻塞部位间的液体空间,使嵴顶处于生理固定状态。此法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应用较多。并发症
  耳石异常移位后半规管BPPV在耳石复位时,偶尔出现耳石误入其他半规管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卧位时耳石碎片随内淋巴液移入上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其发生率不高,可通过正确识别眼震方向及对治疗不佳者重新评价判断,给予相应治疗。眩晕、呕吐
  在行体位试验和耳石复位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较剧烈的眩晕和呕吐,应停止检查,可在检查或复位前给与非那根对症止吐处理,等患者稳定后再进行复位。头昏、走路不稳
  在耳石复位后,一些患者会有昏沉感和走路不稳等现象,约1周左右症状消失。可能是由于重新归位的耳石附着在椭圆囊新的位置,这种耳石的重力作用改变了耳石器适应性,对椭圆囊感觉上皮的产生刺激,需要时间重新适应。总结
  BPPV在临床常见,常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正确认识BPPV、给予正确治疗及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对BPPV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作为患者不要恐慌,发生眩晕及时就医,排除脑血管疾病和心源性眩晕后,建议到耳鼻喉科进一步检查,以便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治疗。在手法复位后和康复期还可以辨证服用中药,全面调理,改善不适症状,防止复发。需要提醒的医院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后果。眩晕反复发作,别忽略耳石症

医院自年4月2日成立了眩晕门诊,接诊了余例眩晕病人,许多病人苦于反复发作“天旋地转”,“自身堕入深渊”,或“被甩出去很远”等令人恐惧的症状,到处求医,有的去神经内科,有的去耳鼻喉科,更有严重眩晕病人还会拨打医院的急诊科就诊。

眩晕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而耳石症(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发生原因,普通人群发病率高达10%,但许多患者被误诊为颈椎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还有被误诊为梅尼埃病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耳石症这种病诊断并不难,只是因为它是一种交叉学科病。也就是说因为眩晕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涉及到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老年病科等多个学科专业,一些临床医师对耳石症及其诊疗方法和技术缺少足够的认识,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故漏诊、误诊现象十分常见。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很有特点,是一种头部位置在某一方向发生变化时,发生的短暂性眩晕或头晕,这种体位变化包括起床,卧床,翻身,站立时低头,仰头,弯腰等。只要不再改变体位,这种症状很快就消失,大都不超过1分钟,短则数秒钟即逝。但病人因此不敢起床,不敢翻身,有时会伴有剧烈呕吐,面色苍白,恐惧万分。

许多病人会问医生,这种病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人体感受平衡的器官叫“前庭”,由椭圆囊和球囊及插在椭圆囊上的三个半圆形的管子—“半规管”组成,位于我们的颅骨底部,一个叫颞骨岩部的地方,藏得很深。椭圆囊和球囊也叫耳石器,内部长着感受直线运动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它们是由感受细胞-毛细胞组成的,椭圆囊的毛细胞上有一层胶冻样的物质,上面粘着一层碳酸钙结晶,俗称“耳石”,平时在身体移动时,会使毛细胞感受更敏感,将运动信息通过毛细胞,经传入神经细胞传导至大脑。三个半规管分别叫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管子里有淋巴液流动,每根管子的一端都长有叫“壶腹嵴”的感受器,壶腹嵴也由毛细胞组成,感受头的旋转运动。正常情况下两侧半规管感受器向大脑传送的信息是对称的,所以不会有异常的感觉。当一侧椭圆囊囊斑上的小石头掉下来,从管子的非壶腹嵴那一端,误跑到半规管里时,半规管的淋巴液的密度发生了变化,两侧相同半规管沿重力方向移动时,向大脑输送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引起运动的幻觉或错觉,病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或自身运动感,还会出现眼球震颤,剧烈的恶心甚至呕吐,颈部肌肉出现紧张、不适感等症状。

得了这个病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治疗就是耳石复位,就是借患者一系列的头位变化将误入到半规管的耳石颗粒移出并送回到前庭椭圆囊,从而消除由之所诱发的眩晕。通常可依据所累及的半规管及其类型而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

目前最常用也最便捷和有效的是各种手法复位。但对于过度肥胖、有颈椎病,腰椎病身体活动受限者及老年人可能不适宜接受手法复位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为弥补传统手法复位的一些不足,已研发出耳石复位治疗仪。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院眩晕门诊除了开展手法复位外,还引进了全球领先的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疗系统,该系统的引进大大提升了我院BPPV的诊疗水平,该系统首先能够判断耳石掉进了哪根半规管,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耳石复位,按计算机软件系统精准复位,使广大耳石症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精准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耳石症,是耳朵里面长石头吗?

部分人会听过一个病,叫“耳石症”,这种病会让人突发眩晕,天旋地转,数秒或数十秒后又好转,然后在某个时刻又再次发作,如此反复,非常烦恼。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叫“耳石症”?是耳朵里面长石头吗?此文简单回答关于此病和眩晕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怎么产生的?

?“耳石症”?是耳朵里面长石头吗?

?耳石症怎么治疗?

?哪些眩晕需要紧急就诊并且需要重视?

1.什么是眩晕?

头晕很多人都有过,在头晕里面,有一种晕法很特别,叫眩晕,就是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浮沉感。

眩晕的感觉其实多数人都体会过,像喝醉酒,晕车,晕船,原地转圈之后突然停下等等都有很典型的眩晕感。严重时除了感觉天旋地转,还会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塌了。

2.眩晕是怎么产生的?

人体控制平衡需要三个系统:1.视觉系统2.前庭系统3.深感觉系统。这三个系统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引起平衡障碍,造成眩晕感。同时,这三系统之间也会互相代偿,互相帮助。所以,发生眩晕时,医生都会在这三个系统里面找原因。

?视觉系统比较好理解。很多老年人视力不好,特别在光线不好的暗处,容易眩晕。这个时候去看眼科,说不定配副眼镜就好了。

?深感觉系统大家会比较陌生。我们人体能稳稳的站在地上,能时刻知道各个关节所在的位置,都是需要深感觉系统的帮助。所以,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我们在站立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地面,走路时如同“踩棉花样”,出现走路不稳,同时也有眩晕感。

?前庭系统对平衡的控制更加重要。可以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路左右看风景,坐车或开车时的加速、减速、拐弯,上下颠簸等等都需前庭系统的辅助。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在做上述动作的时候就会有眩晕感,痛苦不堪。

3.“耳石症”?是耳朵里面长石头吗?

耳石症,标准的名字叫“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顾名思义,它是良性的,没有生命危险的,发作性的,时好时坏的,位置性的,和头位置的变化有关系的。之所以叫耳石症,是和它的发病机制有关系。我们人体内耳内(耳朵深部)有一个管理平衡的器官,也就是外周前庭器官。它主要负责我们的平衡,感知头位的变化,协调头、眼的配合运动。打个比方,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拐弯时,你眼睛始终可以盯着窗外一个广告牌,这就需要前庭-眼运动的配合;还有,此刻的你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盯着屏幕,头左右摇摆,眼睛却可以始终对着文字,这里也是前庭功能的功劳。在内耳中,有一种碳酸钙结晶,即所谓“耳石”,正常时处在正常的位置,而当一侧耳石因为某种原因掉落到半规管后(半规管:感受平衡的三个管道),刺激一侧的前庭神经,造成两侧神经冲动不平衡,而大脑接受的信息也不平衡,势必就会造成一种“混乱、错觉”,也就是“眩晕”(天旋地转感)。之所以和体位有关,就是因为头的位置变化时,耳石在里面滚动,造成刺激。如果每次眩晕明显和头位有关,比如起床、卧床的瞬间,转头的瞬间出现眩晕,持续不超过1分钟,头不动时好转;没有耳鸣、言语不清,没有肢体麻木、乏力等情况,就高度怀疑“耳石症”。

4.耳石症怎么治疗?

知道了原理,接下来谈治疗。既然是耳石掉落,那么治疗的目的就是让“石头”归位。方法就是“手法复位”。通过头和身体的转动,协助“耳石”慢慢滚回原位。我手上复位最成功的效果是,做一次复位病人立马不晕了,瞬间清爽了,那个成就感啊,爆棚。病人那个开心啊,爆表。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好的效果,有的需要复位两次或多次;有的复位成功后眩晕消失,但仍有少许头晕感,但最终会逐渐逐渐好转如常。当然,还有少部分人复位效果不佳,需要考虑其他方案治疗。

考虑到耳石症的复发问题,建议自学复位手法(网上有图,有视频,不难学),下次复发时可以自己给自己复位。

5.哪些眩晕需要紧急就诊并且需要重视?

必须要说,不是所有眩晕都是“良性的”。有些眩晕是由非常严重的疾病引起,这时候,必须经过更专业的评估。

当眩晕伴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议紧急就诊:

?老年人;

?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前有过脑梗死;

?伴有看东西重影(一个看成两个),嘴角歪斜,说话不清,听力下降,耳朵响,吞咽困难,饮水有呛咳,手脚麻木、乏力;

?手脚明显不灵活,拿东西不准,站立不稳,走路不稳;

?眩晕持续时间很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不好转。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就要注意是否为其他问题引起的眩晕了,比如脑梗死等,必须及时诊治。

耳石症与耳石的复位治疗

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约占总人口的5~10‰。眩晕的病因复杂,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及骨科等纵多领域。目前临床上根据疾病的发生部位,主要分为周围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据相关文献报道,眩晕患者中,30-50%为周围性眩晕,而在这部分周围性眩晕患者中,70-80%是由于耳源性疾病导致。耳源性眩晕的疾病有多种,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突聋伴发眩晕等;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发病率据单病种首位,图1所示,导致眩晕疾病的各主要病因的发病比例。

图1示: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眩晕及平衡障碍诊治中心的Brandt学者对门诊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而就诊的17例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导致眩晕疾病的各主要病因的发病比例,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发病率据单病种首位,为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当头位(上下左右转头)或体位变化后(平卧起床、左右翻身)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多于清晨(或夜间)起床时出现,眩晕时常感觉天旋地转或眼球转动;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眩晕发作时间较为短暂,常持续数秒钟、数分钟或随将头位(体位)调整后,症状消失;如果存在上述典型病史,可基本确诊为耳石症。目前关于耳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认为是多种原因所致耳石器官(椭圆囊或球囊)退行性变或外伤致耳石颗粒脱落,如图2所示。

图2示:耳石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解剖图。当劳累、外伤、长期卧位、供血障碍、器官老化、激烈运动等原因导致耳石器官上的位觉砂颗粒脱落至其中的某一个半规管内。

当体位改变时,脱落的耳石进入半规管,耳石移动,带动内淋巴液流动而引发眩晕的发作,如下图3所示。脱落的耳石颗粒,可累积三个半规管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BPPV、上半规管BPPV、混合型BPPV。由于三个半管的解剖特点及其受重力影响程度不同,耳石颗粒主要易于滑落至后半规管内,因此临床上以后半规管耳石症最为多见,其次是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耳石症较为少见。

图3所示:从耳石器官上脱落下来的耳石颗粒,随着体位的变化,滑落至半规管内,由于后半规管的解剖特点及其角度问题,耳石颗粒最易滑落至后半规管内。

由于脱落的耳石颗粒,主要为碳酸钙结晶,常规通过药物,是无法将这些碳酸钙颗粒化解掉。因此,目前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耳石的复位治疗(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即将滑落至半规管内的耳石颗粒通过体位的变化(半规管角度的调整)将其从新复位至前庭中的耳石器官内,如下图4所示。耳石复位治疗,效果显著,目前相关文献报道,成功率达93.4%。对于部分单次复位效果不佳或不典型的耳石症患者,通过多次的复位治疗,都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研究也表明:复位次数与治疗成功率成正相关。

图4所示:耳石症的复位过程,将脱落至半规管内的耳石颗粒,通过体位的调整和半规管自身的解剖结构,重新复位至前庭及椭圆囊内。

目前对于耳石症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变位试验,如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如下图5所示。通过变位试验中患者主观感受眩晕的情况,及眼震的形式进行耳石侧别的判断。

图5所示:Dix-Hallpike试验

滚转试验(Roller试验)

耳石症侧别判断的准确性是决定下一步耳石复位成功及效果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低头族”成耳石症“新宠”

32岁的王先生是做IT工作的,在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很忙,经常上网熬夜,下班后拿手机、iPad低头看新闻玩微博

1
查看完整版本: 耳石症复位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