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晓萍(医院)
心脏康复的理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近50年心脏康复已由起步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的国家心脏康复已成为完善的心脏康复独立学科。我们国家心脏康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心血管内科医生而言,心脏康复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于心脏康复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的益处还不完全了解。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做好并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疗模式。就心血管专业而言,在做好预防和治疗的同时。心脏康复也是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预防,治疗和康复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或者说是缺一不可得治疗措施。然而,在现行的医疗模式中存在着重视单一的住院期间的药物治疗,往往却忽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导致患者一年多次住院。因此我们要改进这种医疗状态。为病人建立一套科学、有效、长期的治疗程序。
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医疗领域最有优势的方面是祖国医学。中医在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已有阐述,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地挖掘和充分的利用。如果我们能将西医的心脏康复理论与中医的康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我国乃至于世界心脏康复领域都起到了崭新的开拓性的贡献。我们现在的医疗模式是:在患者出院时医生和家属做一简单的谈话,给一张简单的服药处方,病人带一大堆药回家。回家后放任自流,没有后续的系统性的心脏康复治疗,如病人感到医院。病人不能正常的工作,不能和家人共享快乐,不能回归家庭与社会。导致一批批患者会不断“返修”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支架、再搭桥。带病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胡大一教授说:只有药片、支架与手术的治疗方法,这不是人性化的医学是“冰冷”的医学。
我们国家已进入一个老年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而老年人是最重要的带病生存人群,其最常见的疾病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另外,预防薄弱使得我国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这两者共同作用,促使我国心血管病的病人带病生存患者数量巨幅增加。预计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增龄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怎样管理这些患者让他们接受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降低猝死和再梗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理社会和职业状态。在这种形式和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心脏康复的最佳选择。中医治疗的模式强调“自然-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的和谐,这恰恰是心脏康复患者最迫切的需求。随着医疗模式的深入,心脏康复的目标人群已经从单一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等延展至慢性心力衰竭和外周动脉疾病。内容涉及患者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培训、生活方式改变指导(戒烟/饮食/运动/睡眠管理)、循证用药(个体化调整药物类别和剂量、控制危险因素和提高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评估与改善、职业康复回归社会,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
怎样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一、心理康复:西医心理学的诊断标准是用心理量表和治疗性的心理咨询、药物调节植物神经失调的方式。中医康复学认为精神摄养作用、气功、瑜伽、针灸按摩和自然环境(如森林、日光、空气、泉水、园艺及花卉)等多种方法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此外,中医康复学还推崇多种怡情养性的好方法(如书法、音乐等)。二、饮食调理:西医提倡的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提倡“药食同源”的理论,心脏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茶、药膳、药粥以促进恢复。这种食物疗法也为心脏康复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运动康复:西医认为,运动是心脏康复程序的核心部分,包括有氧运动和阻抗运动。运动康复会提高心脏功能,改善病人的冠脉血流,加速侧支循环的形成。但中医运动康复提倡精神意识形体运动,身心交融、高度统一,且运动的动作和缓、形神和谐。如把中西医运动康复理念结合在一起会增强人体的潜在机能。会达到一个高水平的治疗水准。四、药物康复治疗:西医提倡一级预防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病人要适当降压、降脂、降糖。二级预防是对冠心病病人的常规用药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的应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降脂抗血小板的治疗。中医提倡活血化瘀、益气养心的理论。这些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中对冠心病病人的症状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心脏康复的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西医及中医心脏康复都具有自身特色,各自都有显著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依托这些优势,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研究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采用国际通行的心脏康复诊断检测方法和科学评价标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大临床、实验、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组建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