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谢综合征
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自年(13.8%)至年(18.2%)逐年增高。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至60~69岁达高峰。
1.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3项或以上即可作出诊断:①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②血压增高:血压≥/85mmHg和(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③血脂异常:空腹甘油三酯≥1.7mmol/L,空腹HDL-C1.04mmol/L,或确诊血脂异常并药物治疗者;④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中,我国患者以合并高血压最为常见(65.4%),其次为血脂异常(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53.6%,女性低HDL-C血症49.4%。
2.治疗原则和方法
(1)风险和治疗原则:中国人群研究显示,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患者10年心血管病风险增加1.85倍,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2.41和1.63倍。代谢综合征类型中以腹型肥胖合并高血压及低HDL-C者的心血管风险最高(增加5.25倍),如在上述组合基础上合并高血糖,则其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增加16.58倍。本病治疗原则为早期干预,综合达标,以减少心血管风险及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2)生活方式干预:如健康膳食和合理运动甚为重要和有效。国内社区人群研究显示,适当增加运动可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10%~20%。
(3)降压药物的应用:推荐ACEI和ARB优先应用,尤适用于伴糖尿病或肥胖患者;也可应用二氢吡啶类CCB;伴心功能不全及冠心病者,可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二、外周动脉疾病的降压治疗
要点
下肢动脉疾病伴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90mmHg。CCB、ACEI或ARB,应首先选用,选择性1受体阻滞剂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AD)并非禁忌,利尿剂一般不推荐应用。
PAD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10%,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为15%~20%。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4%,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16.4%,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则更高。约半数PAD患者存在高血压,并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下肢PAD伴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90mmHg。降压达标不仅可降低此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也能减缓病变的进程,降低患者的截肢率。降压过程中患肢血流可能有所下降,多数患者均可耐受。
药物选择:CCB和RAS抑制剂如ACEI或ARB,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也能改善病变血管的内皮功能,应首先选用。选择性?1受体阻滞剂治疗PAD合并高血压有效,一般并不会增加病变血管的阻力,对冠心病事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并非禁忌。利尿剂减少血容量,增加血液黏滞度,一般不推荐应用。
三、难治性高血压
要点
确定患者是否属于难治性高血压常需配合采用诊室外血压测量。要寻找影响血压控制不良的原因和并存的疾病因素。
推荐选择常规剂量的RAS抑制剂﹢CCB﹢噻嗪类利尿剂,也可根据患者特点和耐受性考虑增加各药物的剂量,应达到全剂量。
1.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和原因筛查
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应用了可耐受的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一种噻嗪类利尿剂)至少治疗4周后,诊室和诊室外(包括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值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hypertension,RH)。其患病率不详,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确定患者是否属于RH常需配合采用诊室外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及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血压效应以及假性高血压。
要寻找影响血压控制不良的原因和并存的疾病因素:①较常见的原因是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未坚持服药);②降压药物选择使用不当(药物组合不合理、使用药物剂量不足);③应用了拮抗降压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环孢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可卡因及某些中药(如甘草、麻*)等;④其他影响因素有:不良生活方式、肥胖、容量负荷过重(利尿剂治疗不充分、高盐摄入、进展性肾功能不全);或某些并存疾病状况,如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疼痛以及长期失眠、焦虑等。患者可能存在1种以上可纠正或难以纠正的原因;⑤排除上述因素后,应该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启动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
2.处理原则
(1)推荐患者转至高血压专业医生处就诊。RH的诊断应由有资质的高血压专科医生确定。
(2)提倡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家庭血压及动态血压),与患者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