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目前已经广泛运用在医疗、工业、消费等领域。本篇文章先从概念、工艺技术、产业链、市场规模方面,介绍关于3D打印的基本信息;再切入医疗,分析3D打印在医疗领域中的运用情况。
一、3D打印的概念/工艺技术/产业链与市场规模
1.概念
3D打印技术(Three-DimensionalPrinting,3DP)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及控制联合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将各种类型材料制作成具有个体特异性和复杂内部结构的实体模型快速成型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3D打印也被称作“快速成型”(RapidForming),“固体自由成型”(SolidFreeForming)和“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
3D打印与传统打印机原理类似,但又完全不同:3D打印使用的是不同的打印机技术、速度和分辨率以及数百种材料,首先,打印技术分类更加多样化,如熔融沉积成型(FDM)、光固化成型(SLA)、选择性激光烧结(SLS)、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型(SLM)等;其次,材料更加广泛,如塑料、金属、树脂、陶瓷、粉末,液体或活细胞等;最后,3D打印还可以制造各种尺寸的产品,从最小的纳米粒子到大型建筑[1]。
.工艺技术
.1工艺技术演进
3D打印技术的发展起源可追溯至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美国3M公司的AlanHebert(年)、日本的小玉秀男(年)、美国UVP公司的CharlesHull(年)和日本的丸谷洋二(3年)四人各自独立提出了这种概念[2]。
6年,CharlesHull率先推出光固化方法(StereoLithographyApparatus,SLA),这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3D打印设备的3DSystems公司。该公司于8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D打印机SLA50[2]。
8年,美国人ScottCrump发明了另外一种3D打印技术———熔融沉积制造(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并成立了Stratasys公司。目前,这两家公司是仅有的两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3D打印设备制造企业[2]。
9年,C.R.Dechard发明了选择性激光烧结法(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其原理是利用高强度激光将材料粉末烧结直至成型。年,麻省理工大学教授EmanualSachs发明了一种全新的3D打印技术。这种技术类似于喷墨打印机,通过向金属、陶瓷等粉末喷射粘接剂的方式将材料逐片成型,然后进行烧结制成最终产品。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制作速度快、价格低廉。随后,ZCorporation公司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的许可,利用该技术来生产3D打印机,“3D打印机”的称谓由此而来[2]。
.工艺技术原理
3D打印涉及的技术包括CAD建模、测量、接口软件、数控、精密机械、激光、材料等多种学科的集成[]。典型技术路径如下: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ComputerAidedDesign,CAD)设计构建任何形状的虚拟的三维对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设计软件和打印机之间协作的标准文件格式是STL(StereoLithograph,文件格式简单,只能描述三维物体的几何信息,不支持颜色材质等信息,是计算机图形学处理CG、数字几何处理如CAD、数字几何工业应用,如三维打印机支持的最常见文件格式),一个STL文件使用三角面来近似模拟物体的表面。三角面越小其生成的表面分辨率越高;将其以STL格式到3D打印机,在3D打印中,打印头沿X-Y平面移动,打印机沿引导方向延伸,打印头沿Z轴移动,逐层叠加生成三维实体模型。
传统制造工艺为自上而下的减材制造加工,即从原材料中逐步去除部分材料的过程,直到制造出与原物相类似的物体,例如在计算机数控(ComputerizedNumericalControl,CNC)中雕刻或钻孔[1]。
.3工艺技术优势
3D打印具有如下优势:
①数字制造:借助CAD等软件将产品结构数字化,驱动机器设备加工制造成器件;数字化文件还可借助网络进行传递,实现异地分散化制造的生产模式。
②降维制造(分层制造):即把三维结构的物体先分解成二维层状结构,逐层累加形成三维物品。因此,原理上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任何复杂的结构,而且制造过程更柔性化。
③堆积制造:“从下而上”的堆积方式对于实现非匀致材料、功能梯度的器件更有优势。
④直接制造:任何高性能难成型的部件均可通过“打印”方式一次性直接制造出来,不需要通过组装拼接等复杂过程来实现。
⑤快速制造:3D打印制造工艺流程短、全自动、可实现现场制造,因此,制造更快速、更高效。[]
综上,3D打印有别于传统制造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料,避免浪费;同时不依赖于昂贵的铸件或模具,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制造出独特的模型,同时制作出传统制作工艺无法完成的复杂模型。3D打印出的实体模型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度可定制性、可重复性、适应性强、交互性好,快速成型以及经济等特点,实现了平面到立体的革命[1]。
.4工艺技术分类
3D打印工艺技术按每一层的加工方式来看,可划分为热加工方式和化学方式,在热加工方式下,可以使用电子束、激光、打印头、加热滚筒等多种热源,采用铺粉、同步送粉、丝材进给和薄片筒等进料方式;在化学方式下,通常使用紫外线、粘合剂等对每一层的材料进行固化[3]。按加工材料来看,可划分为金属材料制造、非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主要材质包括钴基合金、不锈钢、工具钢、模具钢、镍基合金、钛及钛合金,以及各系铝合金等,非金属材料材质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包括合成高分子材料、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总体来看,3D打印技术可归纳为七大类,即粉末床熔合、直接能量沉积、材料挤出、片层压、材料喷射、光固化、粘结剂喷射等[3]。具体包括熔融沉积成型(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光固化成型(StereoLithographyApparatus,SLA)、激光选取烧结(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激光选区熔化(SLM)、激光近净成型(LENS)、电子束熔化成型(EBM)、三维立体打印(ThreeDimensionalPrintingandGing,3DP)、材料喷射成型等,其中以FDM、SLA、SLS和3DP为主。
图片:3D打印工艺技术分类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百度百科、作者整理
.4.1熔融沉积成型(FDM)
FDM工艺技术优点是成本低、加工体积小巧、操作简单;缺点是凝固成型的实体表面结合处会有明显的裂纹,结合强度也不能保证。
图片:FDM技术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作者整理(图片已尽力清楚)
.4.光固化成型(SLA)
SLA工艺技术的优点是原材料利用率很高,接近完全利用,加工出的实体表面光滑,质量优异;缺点是成本高,可利用的原材料十分有限,打印出的实体在光照下也极易分解。
图片:SLA技术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作者整理
.4.3激光选取烧结(SLS)
SLS工艺技术优点是可选择的打印原材料种类繁多,打印出的机械性能优异;缺点是成本较高,粉末成型度不好。
图片:SLS技术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作者整理
.4.4三维粉末粘结(3DP)
图片:3DP技术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作者整理
.4.5其它技术
DLP技术:与SLA技术的打印方法几乎相同,主要区别在于DLP采用投影仪曝光整层树脂。由于投影仪是数字屏幕,每层的图像由正方形的像素组成,导致每一层由小矩形拼接而成。DLP技术无需像SLA技术那样通过激光诸点扫描成型,因此相比SLA技术打印速度更快。
SLM技术:选区激光熔化(SLM)、直接金属烧结技术(DMLS)与SLS制造零件的方式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这两种技术用于生产金属部件。SLM技术用来制造纯金属,DMLS用于打印合金零件。不同于SLS技术的是,这两种技术通常需要添加支撑用来抵抗制造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以防止变形失真。
EBM技术:与其他粉末熔化技术相比,电子束熔化技术(EBM)采用高能电子束来熔化金属粉末而非激光,聚焦电子束在粉末床表面特定区域扫描实现局部熔化和凝固实现打印。电子束融化技术在打印件内部产生的残余应力较少,因此引起的变形和所需的支撑结构也较少。虽然EBM技术使用的能量较少,但是比SLS打印效率更高,其小特征尺寸、粉末粒径、层厚以及表面光洁度都要更大些。EBM技术必须在真空环境下工作,其材料必须具有导电性。
3.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为3D打印原材料、核心零部件、辅助运行,软硬件,中游为3D打印设备及打印服务,下游为3D打印服务平台及主流应用领域。主流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机械、航空航天、汽车、消费品/电子、医疗、科研、*府/*用、建筑等。图片:3D行业产业链及下游应用领域占比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市场规模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医疗消费支出的增加,全球医疗3D打印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至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
从医疗3D打印市场在世界主要地区的分布看,北美地区占比最高,达到39.7%,欧洲地区居其次,而亚太地区占比偏低,仅为14.4%。这主要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3D打印起步早,Stratasys、3DSystems等3D打印巨头出现,为3D打印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且,北美地区人均收入较高且有较为完善的医保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3D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逐步推广,亚太地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医疗3D打印市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疗消费国家,医疗3D打印市场发展具备较大潜力。
图片: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各市场占比
资料来源:动脉网、作者整理
二、3D打印在国内医疗领域的运用
1.3D打印在药物制剂开发中的运用
年8月5日,首款由Aprecia制药公司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SPRITAM(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速溶片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并将于年正式售卖。这意味着3D打印技术继打印人体器官后进一步向制药领域迈进,对未来实现精准性制药、针对性制药有重大的意义。
该款获批上市的“左乙拉西坦速溶片”采用了Aprecia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ZipDose3D打印技术,,用于治疗成人或儿童患者的部分性癫痫发作、肌阵挛发作以及原发性全身癫痫发作。通过3D打印制药生产出来的药片内部具有丰富的孔洞,具有极高的内表面积,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少量的水融化。该产品及技术给某些具有吞咽性障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为其他的精神类药品、婴幼儿及老人药品的制造等提供良好借鉴。
图片:传统OTC药片与ApreciaZipDose对比
资料来源:新闻
.目前应用
在医疗行业,3D打印应用范围较广,涵盖术前规划、口腔修复、手术导板、假肢、内植入物以及器官组织等。术前规划、口腔修复、手术导板、假肢、内植入物属于医疗3D打印的初级阶段,技术比较成熟,在医疗领域已经实现临床应用,国内已有大批企业涉足。
资料来源:36氪、作者整理
从发展历程、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来看,骨科3D打印的临床应用可分为4个层级。
第一层级为打印模型,用于术前规划与演练,这是基础,是应用最早、开展难度最低、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层级,打印出的模型在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中属于最低级的一类医疗器械;;
第二层级是打印导板,用于辅助精准手术,其应用难度显著提升,相应的应用价值也显著提升,打印出的模型在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中属于二类医疗器械;
第三层级是打印假体和固定物等植入材料,用于重建力学结构与功能,所打印的植入物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范畴,其应用的准入条件、临床价值和经济效益较之于导板又有了显著提升;
第四层级是打印生物组织或器官,3D复合打印活细胞与支架结构重建组织或器官,用于重建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功能。
作为金字塔尖的生物打印尽管目前尚处于研究初始阶段,仅在临床中试用了一些成份相对简单、功能相对单一、生物活性相对较弱、性能相对稳定的诸如人工骨、人工软骨等,但其应用前景却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出3D打印的技术优势。
3D打印器官组织的技术复杂性和道德伦理问题,目前仅局限于实验阶段,国外企业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如总部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Organovo公司,产品包括微型肝脏、肝组织、迷你肾脏、肾组织、可移植肾脏、骨组织、肌肉组织、皮肤组织,已经实现了从内脏到皮肤、从组织到器官的全覆盖。其产品主要应用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开发和疗法测试,用于测试和确定药物对器官的影响,从而更快速有效地发现药物,降低药物研发成本。[5]
3,生物3D打印技术的医疗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3.1生物3D打印内涵和发展现状
(1)生物3D打印内涵
生物3D打印是基于离散-堆积成形原理,以活细胞、生物活性因子及生物材料的基本成形单元,设计制造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器官、植入物或细胞三维结构的技术,融合了制造科学与生物医学,是一项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的新兴技术。
生物3D打印技术主要包括3个技术范畴。
一是基于生物医学影像数据重建或设计三维立体数字化模型并3D打印成形技术,可应用于术前规划、外科整形和手术导板等领域,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是基于仿生的多尺度生物复杂结构设计和建模,建立具有多尺度复杂结构,并满足成形制造能力的生物系统模型;
三是组织支架和类组织结构体的生物制造技术,包括基于生物材料3D打印的组织支架制造技术、基于直接细胞受控组装的含细胞类组织结构体的制造技术、用于再生医学和病/药理学研究的细胞/器官打印技术和细胞/组织/器官-芯片制造技术等。
()生物3D打印发展现状
3D打印技术可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大规模的医疗需求,已经广泛应用在体外医疗器械制造领域,现正向着个性化永久植入物、临床修复治疗和药物研发试验等领域扩展,未来将致力于生物组织、器官的直接打印。据WohlersAssociates统计显示,年3D打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医疗/牙科领域的应用量为1.%,位列3D打印技术的第5大应用领域。
世界各国纷纷将生物3D打印技术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抓紧布局。年,美国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立项支持工程制造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的体外平台,包括循环、内分泌、胃肠道、免疫、外皮、肌肉骨骼、神经、生殖、呼吸、泌尿系统10大生理系统,并计划将其用于体内。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中央社会保险医疗理事会,用于辅助医疗和手术的3D打印器官模型的费用将属于标准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推动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动计划(-年)》将医疗领域增材制造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科技部首先启动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生物3D打印列入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干细胞及转化研究、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3个专项。
近年来,我国生物3D打印成果不断获得突破。年,清华大学机械系孙伟教授领衔的生物制造团队在世界上首次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出子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三维肿瘤模型,成果发表当天获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直播视频采访。清华大学化学系刘冬生教授与英国瓦特大学WillShu教授合作,首次实现了DNA材料的三维生物打印,其合作成果共同发表于年自然杂志《Nature》,并作为学术亮点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德远团队在仿生制造领域,包括仿生表面、仿生结构等工作成果多次在《Na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
3.生物3D打印技术的应用现状
3D打印技术可实现个性化、非均质的复杂生物结构成形制造,可应用于体外医学仿生模型、个性化植入器件、组织工程多孔支架以及细胞三维结构体的制造或构建过程,并在个性化诊断与治疗、定制式医疗器械、再生医学治疗以及病理/药理研究、药物开发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应用层级分类
根据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和是否植入体内,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将生物3D打印技术分为5个应用层次,并被业内广泛接受。
第1应用层级是无需考虑生物相容性的非体内植入物,用于3D打印成形个性化医疗器械和生理/病例模型,主要应用于术前规划、假肢定制等领域。
第应用层级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材料的永久植入物的制造,应用领域包括人造骨骼、非降解骨钉,人工外耳、牙齿等。
第3应用层级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组织工程支架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支持甚至促进种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表达,同时支架材料需要适当的降解速率,在新组织结构的生成后,支架降解为可被体内完全吸收或排除的物质,应用领域包括可降解的血管支架等。
第4应用层级是细胞3D打印技术,用于构建体外生物结构体。将细胞、蛋白及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作为3D打印的基本单元,以离散堆积的方式,直接进行细胞打印来构建体外生物结构体、组织或器官模型。
第5应用层级是体外生命系统工程。通过对干细胞、微组织、微器官的研究,建立体外生命系统、微生理组织等。体外生命系统工程的研究不仅使生物制造学科拓展到复杂体外生命系统和生命机械的构建及制造,也是细胞3D打印、微纳及微流控芯片技术、干细胞技术和材料工程技术等诸大学科的进一步大交叉。
()应用领域
目前,生物3D打印技术在前个应用层级获得了一定应用。在术前规划领域,3D打印技术已经帮助众多医生进行了手术模拟,提升了手术效率和治疗的成功率。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患者医学影像,利用3D打印技术为医生提供了患者的头颈部肿瘤模型,通过术前规划助力手术获得成功。湖南华曙高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曙高科”)医院、医院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实施术前规划、手术模拟等患者辅助临床治疗多例,手术时间可节约1/3以上,相关应用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体外医疗器械领域,3D打印个性化手术导板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和手术精度,个性化矫形器械提升了矫正的效果。医院借助华曙高科的3D打印髋关节模型和3D打印髋关节截骨导板,成功实施40多例髋关节置换术,摆脱了该类手术对医生临床经验的高度依赖,治疗成功率达到%。北京易加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加三维”)采用数字化步态采集对患者足底数据进行动静态采集,结合3D打印设备制作矫形鞋垫,起到了良好的矫形效果。
在齿科领域,3D打印义齿实现了精准种植,个性化矫正牙套提高了矫正的精度和牙套的美观度。易加三维和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利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生产的个性化义齿,提高了牙科植入物与患者牙床的贴合度。上海正雅齿科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上海联泰科技有限公司的SLA设备,为数万患者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的3D打印隐形牙套定制服务。
在骨科领域,骨骼修复技术已趋于成熟,医院获得普及。SLMSolutions与知名医疗器械制造商科惠医疗正式确立了战略合作,SLM激光金属3D打印技术,也大量用到医疗中的骨科植入物生产中,科惠医疗选择SLMSolutions设备用于3D打印医疗器械的产品开发,SLMSolutions将协助科惠医疗进行金属3D打印植入物的研发与生产,提供技术及应用支持,以助其尽快实现产品的认证与量产。年7月,医院和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3D打印人工髋关节植入体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这是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年7月,医院唐康来完成了全球首例3D打印的个体化距骨假体植入手术。一位7岁的患者在一次跌伤后造成距骨骨折,后因没接受恰当的治疗导致距骨塌陷坏死。经过精心准备,唐康来成功地将为他量身定做的距骨假体置入体内。3个月后,该患者下地行走。此后,唐康来及团队成功实施了0多例3D打印假体植入手术,研发出腕月骨、桡骨小头等18个3D打印系列产品,年7月,基于三维精准构建技术研发的脊柱椎间融合器正式获得了CFDA批准,这也是我国首例获得CFDA上市许可的金属3D打印椎间融合器产品。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钛合金肱骨、肋骨、关节补片等体内植入物成功应用于临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对于后3个层级的应用,是未来生物3D打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清华大学机械系生物制造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针对关节软骨损伤治疗,基于低温沉积三维制造的骨软骨一体化支架在山羊体内进行了6个月的动物实验,修复效果良好;基于RP溶芯-涂覆工艺,实现了多层多分支血管支架的成形;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3D打印技术实现了血管支架的个性化定制,即将开展动物实验;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三维肿瘤模型的研究工作一经发表,便获得了英国广播公司等权威媒体的高度
标准体系的缺失严重制约生物3D打印技术的应用。虽然我国已提出3D打印领域的7项国家标准,但尚未建立起涵盖设计、材料、工艺设备、产品性能、认证检测等在内的完整的3D打印标准体系,在生物3D打印领域更是欠缺,未能架起技术和产业衔接、应用推广的桥梁,减缓了产业发展进程。
()医疗准入制度门槛过高
医疗领域的市场巨大,但准入门槛过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物3D打印产业发展。目前,3D打印体内植入物的审批时间过长,获得CFDA认证至少需要3~5年时间,错失行业发展的机遇。以人工膝关节市场为例,每年大约15亿元产值,5年的审批时间将使3D打印人工膝关节痛失75亿的市场。
(3)*策支撑力度不够
目前,美国、日本已经将部分3D打印器械或植入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力地推动了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国内,虽然湖南省已经率先将3D打印医疗手术模型相关内容纳入湖南省医疗服务收费条目,医院进行试点推广,但由于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的具体规定,医院无法将3D打印医疗器械或体内植入物等列入医保收费名录。导致生物3D打印技术的应用推广进程缓慢,个别病例必须应用3D打印相关产品时才由患者自行联系定制生产。此外,相关监管措施的缺失,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3.4、生物3D打印发展趋势
随着生物3D打印的发展和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有可能在体外生命系统工程领域(即生物制造的第5层次)产生颠覆性的突破。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生物3D打印技术奠定了制造学从使用单一结构材料,到使用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和生命材料学科拓展延伸的科学基础;干细胞技术和生物/生命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材料;细胞3D打印提供了核心制造手段(打印高级生物学模型,编码生物学模型等);而微纳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的集成可以制造高级仿生生物反应器,用于培养生命系统和生命机械装置。
(1)3D打印干细胞和器官
基于细胞3D打印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新型生物墨水等细胞和生物活性材料,构建心脏、肝脏、胰腺、子宫、肺等大型功能性组织及器官,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这项技术为生物制造复杂组织结构来模拟病理微环境带来了新的机会。未来有可能为再生医学、肿瘤治疗研究、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3D打印体外微生理系统
体外三维组织/器官编码模型及体外微生理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理念和方向,可更好地提高药物测试的准确性并缩短药物开发周期。该技术基于3D打印技术、微制造技术等,利用生物微流体技术在芯片上模拟器官的活动和生理学特性。微流体技术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心脏、肝脏、肺等系统的体外模拟。器官芯片和类人芯片从根本上改变药物检测的手段,并为新药研发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成为癌症、肿瘤等疾病研究新的手段和治疗方法。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HanryYu教授课题组建立了多通道的三维微流体系统应用于人体药物测试。该系统同时在一个芯片内模拟肝、肺、肾和脂肪4种组织,研究发现该系统呈现出与单独培养这些组织时不同的的特征,并贴近于体内真实情况。可见,体外微生理系统可更真实地模拟体内环境,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动物实验的有效替代手段。
生物医疗产业智能制造必将成为工业G4.0(智能制造)最高层级,3D打印生物制造的发展必将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3D生物打印以及3D打印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终将逐渐摆脱掉各种当前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从而步入真正的“大健康”时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