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胡大一医疗卫生改革需要高举ldquo
TUhjnbcbe - 2021/2/14 19:47:00

医疗卫生改革需要高举

“公益、预防、规范、创新”四面旗帜

学习《求是》杂志重要文章体会(四)~规范

1、“医院逐利机制尚未消除,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问题依然存在”“药品流通程序不规范,药价虚高,问题突出”---引自《求是》杂志重要文章。

2、“更多的诊断可能让健康人感到更加脆弱,他们会觉得更不健康了。过度诊断真的可以让你觉得有病,而且更多诊断会导致过度医疗----治疗那些微不足道或者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过度治疗可以给你造成真正的伤害,而且过度诊断带来的过度治疗可能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过度诊断的定义:当人们被诊断为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既不会引起症状,也不会导致死亡,这就是过度诊断。”

例如,十分常见的心脏正常体检中发现的室性早搏,既非器质性心脏病,也无风险,但被发现后,导致诱导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手术失败了,或早搏术后很快复发了,甚至出现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更严重的后果,是从此把一个正常愉快生活工作的人,引入了绝望,反而出现越来越重的症状。

自从冠状动脉CT广泛过度用于体检,发现了很多肌桥,体检前患者毫无症状,发现肌桥后,焦虑不安,被手术被支架后,非旦毫不获益,而且害了患者。

一位85岁老人,平时身体健康,无胸部症状,体检做了冠状动脉CT,发现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了。为什么从无症状?因为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因患者与子女并不了解慢性的血管完全闭塞,并无需积极接受支架治疗,反而很容易接受“动员”。支架手术一做就是近5个小时,大量的造影剂(对比剂),严重伤害了老人的肾功能,出现了急性肾功能不全。手术以失败而告终,术后患者的心情十分低落。

“狭窄超过70%,就需支架,否则随时会心肌梗死或猝死”曾经传播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实际是一句“科学谎言”。支架为金属异物,会带来长期血栓风险,血栓才是心肌梗死与心脏猝死的根源。因体检发现的众多临界病变(狭窄70%-80%),左主干病变除外,大多情况下,如无心绞痛,运动心电图无明显缺血,不做支架更稳妥。应戒烟,运动,坚持用药物,阿司匹林与他汀(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

不认真指导心房颤动中血栓栓塞高危患者用好华法林或新口服抗凝药,而忽悠患者做指南推荐水平很低的左心耳封堵手术。

动态心电图(Holter)发现无症状的夜间心电图长间歇,给一位老年患者植入了不必要的起搏器。老人本来很平静的生活变得极不平静,先是腹部剧烈搏动,继而胸部和咽部搏动,最后头部搏动,只有用安眠药,睡了才消停几个小时。一觉醒来,一小时后,全身又搏动难忍。一个两秒、三秒、四秒的长间歇,计算出的心率分别为30次/分、20次/分、15次/分。5秒呢?心率12次/分,很吓人。其实心脏不会因此不跳,起搏器并无必要。但因医疗信息不对称,发现了长间歇,极易接受“动员”被过度起搏,后悔不已。

......

不恰当治疗,过度治疗,甚至技术的滥用,是医学上亟待治理的一个“顽疾”。

不伤害患者是做医生、办医院必须守住的红线和底线。

医疗本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治疗难以精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必然导致不同程度的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对生物技术的迷信与崇拜,非精神心理科室尤其心内与消化科医务人员普遍精神心理常识缺失,很容易把焦虑/抑郁导致的胸腹部症状误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或消化系统疾病,容易把不相关症(状)和病(变),如冠状动脉狭窄70%-80%武断扯在一起。而病症是分离的。病(变)不是症(状)的原因,在病变放上支架,自然解决不了症,而且往往症更重。

医疗趋利性没有消除,并非医生故意伤害患者。因为崇拜迷信支架等生物技术,加上有激励机制,必然导致“不恰当”和“过度使用”。明知故犯伤害患者为“滥用”,是极少数。不可用“未滥用”掩盖过度使用。

在趋利机制下,医院带来快速实在经济效益的技术,越容易不恰当、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规范医疗行为需要:1、健全法规;2、有切实可行的医保拒付和惩罚机制;3医学教育与毕业后的教育要重视并落实医学人文教育。学会明智选择,不在患者身上做的过多。牢牢守住“不伤害”的红线与底线。一个逐渐成熟的医生是知道在患者身上不做什么,并且把该做的,做实做好。

胡大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胡大一医疗卫生改革需要高举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