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以为,只要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就不会出现其他问题,但这个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砚青/北京报道
糖尿病对人们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并发症,除了我们熟知的眼底病变、糖尿病足和肾功能不全之外,动脉粥样硬化性(ASCVD)是对患者威胁最大的隐形杀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菊明指出,约有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被ASCVD并发症夺去生命,而在中国,至少60%以上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都未达标。
中国约有1亿糖尿病患者
日前,联合国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其网站发布的第七版《IDF全球糖尿病概览》(以下简称“《概览》”)综述中指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在逐年递增,目前共有4.15亿名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且这个数字到年将上升到6.42亿人。
《概览》特别强调,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共有1.亿人患有糖尿病。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中国有超过1亿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接近12%。”
年8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在《柳叶刀》上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糖尿病已经成为特有的、导致中国人健康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论文参与者之一、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宇传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年,中国人因为糖尿病所引发的健康受损增长超过%。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肥胖和超重人数增加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重要原因。”宇传华指出,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居民运动减少和饮食失当”。
七成患者最终死于动脉硬化
陆菊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糖尿病最大危害并不在于疾病本身,而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当人们谈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一般都会想起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肾功能不全,等等。但很多患者和家属,甚至连不少医生都没意识到的是,在糖尿病各类并发症中,最危险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ASCVD)。”陆菊明透露,约有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被ASCVD并发症夺去生命。
“糖尿病病人最容易发生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邹大进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高血糖这个“先头部队”破坏了血管内皮保护层,血管壁等于“城门洞开”,一旦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被俗称为“坏胆固醇”),由于它们颗粒细小,很容易透过被破坏的血管内皮,日积月累地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从而形成斑块;当斑块逐渐增大,一发生破裂阻塞血管,就会出现心肌梗死或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陆菊明说,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以为,只要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就不会出现其他问题,但这个认识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主攻手”是坏胆固醇,而非血糖。
“可以说血液中的斑块是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些斑块的主要来源。”陆菊明强调,糖尿病患者要想真正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必须管理好坏胆固醇,让其彻底失去进攻炮弹。
部分医生缺乏管理患者血脂意识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尽管糖尿病患者患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但这些人的疾病风险并非不能控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20年的糖尿病综合管理*策,在年就让该国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出现了下降拐点,近年来,美国的心血管事件急剧减少。
“美国的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在早期便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坏胆固醇进行管理,科学合理用药,可以对防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陆菊明说,美国糖尿病学会在新版糖尿病诊疗指南中,再次强调了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除控制血糖外,还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控制。
陆菊明告诉本刊记者,糖尿病患者的坏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其大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就会降低21%;而遗憾的是,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坏胆固醇未达标。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不在患者身上,而是医生们缺乏相关意识。”陆菊明表示,中国临床只有30%左右的医生会
四方鸿儒,共襄盛会
行稳致远,开创未来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相关要求,深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均质化,多维度提升临床医生对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控能力,全面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推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项目的实施,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同开展“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ardiovasculardiseasequalityinitiative,CDQI)”,建设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临床质量评估与能力提升体系。
年12月22日下午13:30,“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建设(CDQI)江苏地区研讨会”医院心内科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四方鸿儒,聚焦房颤中心能力建设与评价标准的解读,以及最新指南的分享,并通过实操经验分享而进行相关技术应用的介绍。
Part1嘉宾致辞
01
马医院
CDQI项目主任马长生教授介绍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不断增长,目前我国房颤患者数目已超千万,而房颤导管消融疗法是目前治疗房颤最为成熟、效果最为确切的技术手段,我们即将迎来“导管消融新时代”。相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的领导下,在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共同推动下,将会开启房颤事业的新局面!
01
陈绍医院
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绍良教授介绍到,CDQI是面向全国、立足未来的重大项目。作为专病防治中心,集中联合国内临床资源、研究资源,在庞大数据库引导下,最终将有助于*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调整和制定卫生防疫*策,改进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这将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医院心内科房颤团队荣获CDQI“卓越中心”称号!荣誉带来动力的同时,也会带来压力。希望通过CDQI搭建的综合性平台,向各位先进的中心学习,进一步丰富我中心房颤技术知识储备,提高房颤技术水平,夯实房颤人才团队!
01
张风富教授医院
南京医院CDQI负责人张风富教授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房颤等顽固性疾病高发率,房颤的诊治和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分享各位专家在房颤疾病管理中的宝贵经验,致力于提高江苏地区房颤疾病的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01
蒋晨阳教授浙江大学医院
蒋晨阳教授主要带来CDQI-房颤中心能力建设与评价标准的解读。通过评估标准的清晰解读,起到指点迷津、化繁为简的作用,加深了线上、线下与会同行对所参与或即将参与的房颤中心建设目标和蓝图认知,增强信心。
PART2专题分享
01
钱炜春教授医院
钱炜春教授针对ESC的房颤指南进行解读。首先介绍了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强调房颤治疗的重要性。并从最新的推荐证据及证据等级来看,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导管消融治疗从IIa上升至Ia;房颤伴有心衰(EF下降)的证据等级也从年的IIa上升至Ia,通过CASTLE-AF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佐证。最后紧扣指南中的ABC流程进行总结:A:抗凝,避免卒中事件发生;B:更好的症状控制(射频消融维持都是是最佳目标);C:心血管合并症优化,通过射频消融在房颤治疗降低卒中风险。
01
沈文医院
沈文志教授分享了房颤OCE手术流程经验,对于新房颤手术,首先使用Decanav放置冠状窦,有利于三维矩阵的建立,呼吸门控的监测,代替体表的WCT,减少干扰,而在超声指导下进行房间隔穿刺,安全可视,Pentaray结合超声标记关键解剖结构,建立媲美CT的左房模型,还原肺静脉前庭。最后对于量化消融规范化操作,沈教授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AI的高效消融,可以明显提升肺静脉单圈隔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01
智宏教授医院
智宏教授分享了Pentaray在高精密度标测的应用,从高精密度标测技术的发展史入手,讲述对于二维时代,随着电极数越多,手术机制的解读及手术的难度会增加,但是三维时代的来临,多电极导管的可视化,对于电极数的需求反而增加了。由于Pentaray导管分支柔软,标测面积达7cm2,结合高精密度标测的软件,对于心律失常机制解读的难度,显著降低,在三维平台上,更有利于消融策略的制定,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
PART3专题分享
01
薛枫教授医院
薛枫教授结合病例介绍了心腔内超声技术在房颤手术中的应用,强调了超声导管的引入,降低了手术的射线量,通过超声直视关键解剖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提升安全性,缩短学习周期。
01
陆齐医院
陆齐教授强调了房颤患者沟通的重要性,门诊是沟通的第一关,在门诊中需要评估患者房颤症状,注重和患者家属及患者的沟通,告知其不同药物的利弊,充分了解患者家属及患者的诉求,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根据患者家属及患者的决定,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强调房颤为综合征,下调期望值。在科室中建立MDT小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