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班会上,听闻14床的心肌梗塞病人终于还是去了。从前年开始,反反复复心衰发作住院很多次,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却来不及看一看春节后这明媚的春光,不觉有一丝遗憾。
嗲嗲第一次住院是我接诊的,因为持续性胸痛,在家里熬了一天,实在熬不住了,在贵州跑货车运输的儿子得到消息,匆匆医院。急诊心电图以及后来抽血的结果,提示他的胸痛不是别的原因,正是心血管内科中最严重的疾病——急性心肌梗塞。
当即下了病危,按照诊疗规范,给嗲嗲使用了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因为发病时间较长,错过了溶栓和做急诊手术的时间,即便如此,嗲嗲的症状还是缓解得比较快。一周后,能够下床活动,心脏功能似乎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对当初下病危通知的事,他有些不以为然,说医生就是喜欢吓唬病人云云。现在能吃能喝能睡,没有一点感觉,执意要陪他的儿子去忙自己的事,打开水也不要人帮忙了,对后期的治疗不大配合,甚至提出要出院。好在儿子执意要求继续住院治疗。
这样的病人见得不少。毕竟,作为病人,主观感觉是没啥不舒服,那还住什么院,做什么手术啊!作为管床的医生,能够做的也只能是苦口婆心的摆事实,讲道理了,把以前碰到的类似病人,一个个回忆给他听。说以前安丰*家台有个婆婆,也是得的这个病,住了一个星期,胸口不痛了,要回去,照顾她的儿媳妇也强烈要求出院,执意签字出院。出院没几天,就接到她媳妇打来的求救电话,病人刚送到护士站门口,突然面色青灰,心跳就停了,结果没抢救过来。
听到这些,嗲嗲的儿子更是要求他继续住院,按照我们的建议,计划给他做冠脉造影,了解狭窄的血管,为下一步的支架手术做准备。老人听说要插一根管子到靠近心脏的血管里检查,说什么也不同意了。
记得以前在广州进修的时候,医院要求全院医生在给病人制定方案、做任何一项治疗的时候,先扪心自问"你是否尽到了最大的努力?"。这是考验医生耐心的时候。我继续说到:"心肌梗塞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堵塞了,长期的供血不足,心脏就没有力气,本来需要通过心脏压缩,打到全身用的血就压不出来了,就好比打井水,力气不够,或者速度跟不上,井水就出不来,或者很少,不够用。长此以往,如果心脏自身都难保,当然就会衰竭了"。该说的都说了,老人是决意已定,没有改变的可能了,他儿子也表示随他了,我也只好就此作罢。
正如我所料,随后的一年里,老人断断续续住了好几次院,不是并发房颤就是并发急性左心衰,这时候已经没有开通心脏血管的身体条件了,因为心衰,胃肠道淤血,长期食欲不好,睡眠也差,嗲嗲日渐消瘦,抵抗力每况愈下。这一次,并发肺部感染,心衰加重,终究不治。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病率飙升,心肌梗塞也走入寻常百姓家。有胸闷胸痛这些可疑症状,特别是有"三高"的患者,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尽早干预,这些悲剧将大为减少。医院整体搬迁后,我院胸痛中心即将建立,这些过去死亡率高达30%的疾病,如果能通过及时的手术干预,会下降到4%左右。固执不能保命,无知会丧命,听从医嘱,让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刘自波
简介:内二科副主任医师,祖籍湖北孝感。擅长心血管疾病诊治。
微编:田佳
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审核:护理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