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后动脉(PCA)正常是基底动脉的延续,分布在海马旁回、舌回以及枕颞回。在胚胎发育初期,PCA是由颈内动脉发出的后交通动脉的直接延续。而在其发育后期,随着脑组织的不断发育,后交通动脉将会变得越来越细,比基底动脉发出的P1段径线更细。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增粗的后交通动脉可以得以保留,发展为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后端,这是本研究主要探讨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FTP患者由于血管先天性的发育异常,因而存在脑梗死的危险。本研究旨在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年7月-年7月收治患者例,均进行MR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双侧FTP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2.3±10.4)岁。对照组例,男例,女82例;年龄37~87岁,平均年龄(64.3±11.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仰卧位,使头部先行进入,采用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进行常规平扫,同时增加MRA扫查,进行MRA扫查时,使用3D-TOF-MRA,其中TE6.9ms,TR23ms,增厚6.9ms,矩阵×,视野mm。扫查结束后,使用机器自带的Volumeview软件,将MRA资源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由同一名影像医师通过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系统进行相关的调阅以及检索,以此对患者的头颅MRI以及MRA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核磁评估项目: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双侧FTP;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新发梗死以及梗死灶部位。双侧PCA均起源于同侧颈内动脉,而且双侧后交通动脉(PCOA)大于PCA管径或者与其大致相同,对其进行DSA检查时,可以看见患者双侧椎动脉造影中均不能看见双侧PCA显影,或者患者的P1段纤细、未发育完全,因而无法为PCA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根据患者的MRA影像,可以发现双侧大脑后动脉与基底动脉尖之间不相连。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发生后循环梗死14例,后循环梗死发生率26.92%,其中脑桥梗死6例,丘脑梗死2例,延髓梗死2例,小脑梗死3例,中脑梗死1例。其中2例延髓梗死患者中1例延髓梗死合并小脑下动脉供血区梗死,1例中脑梗死患者合并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对照组发生后循环梗死4例,后循环梗死发生率2.%,其中脑桥梗死1例,丘脑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研究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OA是沟通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要桥梁,其解剖变异将会有极大的可能造成缺血性脑梗死。双侧胚胎大脑后动脉起源于机体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尖只剩下了双侧小脑上动脉,因此其血液供给范围比较小,不能满足相关的需求。
对于双侧胚胎大脑后动脉患者来说,其中小脑下动脉或者小脑前下动脉相对比较粗壮,因此可以对血供进行一定的补偿,使小脑上动脉的供血更为充足,这将会使小脑上动脉变得更加纤细,最终导致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发生十分明显的缩减。但是极少部分患者,其小脑上动脉相对比较发达,小脑后下动脉以及小脑前下动脉均比较纤细,因而不会对基底动脉的血流产生影响。
但是,因为基底动脉尖只剩下双侧小脑上动脉以及丘脑穿通动脉,因此在患者发生后循环栓子栓塞性梗死的情况下,将会进一步导致丘脑内侧以及小脑上部的梗死,在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情况下,将会进一步发生中脑梗死,但是枕叶、颞叶将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
对于FTP患者来说,因为其后循环系统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只依靠小动脉相对扩张,进而维持血液供应。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动脉硬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严重,进而将会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对穿支动脉的影响最严重,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一半以上的患者为穿支动脉梗死,具体包括延髓梗死、脑桥梗死、丘脑穿通动脉梗死。另外,支持小动脉也十分容易受此影响。双侧FTP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发生栓塞性病变时,将会使患者的双侧小脑受到影响,进而发生小脑梗死,这种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也十分常见。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双侧FTP患者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全的可能性较大,其发生率高达67.4%。而基底动脉发育不全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临床研究指出,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基底动脉发育不全的发生率8.2%。
本研究中,52例双侧FTP患者中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26.92%,考虑这与将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小脑梗死、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等纳入研究有关。因此,与无双侧FTP患者相比,双侧FTP患者发生后循环梗死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所述,研究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更高,这与特殊血流动力学改变、脑血管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在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发生后循环梗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要对双侧FTP患者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需要对如何维持患者的稳定的血压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病例或者论文材料,均由本人整理总结自网络,都是为了方便医者同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开拓视野。如有疏漏或不妥之处,请各位指出提醒,本人将作出相应修改,谢谢!
长按可
一
排便致死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因如厕去世的人不在少数。早在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排便时昏迷,随后驾崩;年12月,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上厕所时不幸猝死;年,知名外科专家裘法祖院士因排便在卫生间去世……其原因是排便的时候过于用力,从静态中突然发力,会使血压瞬间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如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得不到较好的控制,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管斑块或血栓,对身体造成隐患。在猛然用力的时候,斑块可能会脱落,造成血管堵塞。比如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患者,因为用力排便导致血压骤升,导致脑出血或是脑梗塞。便秘,尤其严重便秘,是诱发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的甚至引起即时死亡。
或许大家认为此类事件只会在高龄人身上发生。其实不然,近年来程序员、网约车司机、游戏主播、大学生猝死的新闻频频出现——显示着心脑血管疾病正在年轻化。《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20-29岁年轻白领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占比也已达到15.3%,冠心病也早已不是老年人专属。二
(《柳叶刀》年我国死亡人数及相关风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占比极高)
中国每14个人,就有3个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医院里有60%的人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如此高发,究其原因就是压力太大,吃得太好,动的太少,高盐饮食。出乎意料的是,目前中国仅有10%到20%的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患者可在3医院,而脑血管病6小时内就诊的比例仅为4.3%。(图片源自央视网)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三
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防患于未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最大难点就是:它开始时“默默无闻”,有朝一日才会“一鸣惊人”。脑梗死、心肌梗死、心衰这些可怕的词汇,最开始可能是轻微的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小”问题,很多人这时候根本感觉不到什么不舒服,但没有感觉不代表没有危害。所以,对付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检测预防。早发现是最容易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因为预防猝死需要患者高度自律与治疗相配合,而这需要患者知悉自己的身体情况为前提。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无论是哪一种预防方式,都需要做一次专业而全面的全身检查,经过网络多次对比和问询——我选择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进行体检。南昌、武汉、襄阳、重庆、合肥、广州、厦门每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门店。中心都是独栋独户,不仅可以享受业内知名专家问诊、超一流的设备检查,还可以享受到五星级客户的体验。年纪大的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对父母健康问题比较担心的朋友,可以选择感恩孝心双人基础套餐。套餐不仅拥有全身体检,还会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高发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血糖、肿瘤进行专项检查,而且目前售价仅有元,平均一人只需元。如果你已经有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常常感到心悸、气短、头晕,建议选择心脑血管铂金套餐。除了全面的体检,更是针对性的拥有冠状动脉CTA,肝胃肠癌检测、动脉硬化检测、颅脑磁共振平扫、脑血管管磁共振成像等多种项目。仅需元,既可尊享原价元的套餐,更有专业医生诊断让疾病无处遁形。很多时候疾病往往发生在不经意之间,只有做好健康管理才可以让疾病无处遁形。每年按时体检,让健康相伴。引用:
[1].MaigengZhou,HaidongWang,XinyingZeng,etal.Mortality,morbidity,andriskfactorsinChinaanditsprovinces,–: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J].TheLancet.,():-.
[2].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