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病例右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
TUhjnbcbe - 2020/11/30 2:20:00
北海美食 http://www.korfushan.com/bgly/6296.html

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5(01):64-65

作者:梁静周玉杰韩红亚

正文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胸痛8h,加重1.5h",于年12月9日入院。查体:血压80/50mmHg(1mmHg=0.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44次/min,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入院时心电图:窦性心律,P波与QRS波无关,心室率44次/min,Ⅰ、aVL导联ST段压低0.1mV,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mV(图1)。肌钙蛋白I0.05μg/L。既往体健,吸烟30余年,30支/d。入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予阿司匹林mg和氯吡格雷mg抗血小板、异丙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多巴胺升压及补液等紧急处理后,拟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入院1h后复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Lambda波(图2)。3min后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图3)。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测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图4)。立即予双向波直流电J电除颤,复律后再次出现心室颤动,反复电除颤8次,同时给予胺碘酮和多巴胺等。30min后,患者意识恢复,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50%。意识恢复后1h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急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中段可见肌桥,收缩期压缩70%;左回旋支未见狭窄;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未见血栓影(图5)。患者未行PCI,返回病房。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I25μg/L,肌酸激酶(CK)为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U/L,乳酸脱氢酶(LDH)为U/L。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地尔硫和他汀等药物治疗后,患者未再发作胸痛等症状。出院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导联呈qR型,Ⅲ、aVF导联呈Qr型,T波低平(图6)。患者拒绝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住院10d后病情好转出院。

图1入院时心电图(窦性心律,P波与QRS波无关,Ⅰ、aVL导联ST段压低0.1mV,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mV)

图2入院1h后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Lambda波(箭头所指)]

图3出现Lambda波后3min的心电图(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

图4患者意识丧失时的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图5冠状动脉造影影像(5A:左前降支未见狭窄,血流TIMI3级;5B:箭头所指为左前降支中段肌桥,收缩期狭窄70%;5C: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钙化和血栓,血流TIMI3级)

图6出院前心电图(窦性心律,Ⅱ导联呈qR型,Ⅲ、aVF呈Qr型,T波低平)

讨论

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电除颤或电击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生于10%~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后,病死率高(60%~97%)。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β受体的反应性增高、希浦系统传导异常和心室颤动阈值降低[1]。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的患者,但是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开展,发现10%~1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未见狭窄病变。研究认为其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2]。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因素、吸烟、饮酒、劳累、心理应激、运动、自主神经张力过高、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硝酸甘油突然撤药等有关。Lanza等[3]认为,冠状动脉痉挛与血栓形成互为因果关系,持续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和黏附,从而诱发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本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病变,无血栓形成,血流TIMI3级;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导联ST-T动态演变;服用地尔硫治疗后未再发作胸痛。因此,考虑右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及电风暴的主要原因。然而,本例患者虽然未见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斑块和血栓,仍不能除外血栓自溶和无法识别的轻度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Lambda波,这是一个心室除极与复极均有异常的心电图波,是独立的识别猝死高危的心电图标志。Lambda波在4年由Gussak等[4]命名,表现为下壁导联出现ST段下斜型抬高,近似于非缺血性"动作电位样"或不典型的"墓碑样"的QRS-ST复合波,其上升支的终末部及降支均有切迹,因其形态类似于希腊字母λ(Lambda)而得名。左胸前导联表现为ST段水平压低的镜像性改变,常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心室颤动及心脏骤停。Potet等[5]的研究发现,SCN5A基因上的GR位点突变时,可以引起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和明显的J波,因此考虑Lambda波的产生主要与GR位点突变有关。人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由缓慢持续的内向钙电流、内向钠电流及短暂锐减的瞬间外向钾电流共同组成。SCN5A基因突变引起钠通道改变和复极加速,导致2相平台期复极不均衡,构成了2相折返的基础,进而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Lambda波的出现提示患者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建议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目前对Lambda波的研究及报道罕见,其临床特点及干预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密切注意心电图变化,尽早判断和识别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电风暴的高危人群,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例右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