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朱鑫璞云丹贡布朱鑫璞中风预防科普
海拔高境界更高!面对高海拔地区的挑战,多年来全世界高原医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和尊重规律,是人类战胜高原的关键因素。
为了有效防治急性高原病,在积极实施急性高原病危重症病例抢救、健康宣教、技术培训的同时,更需要建立全面的高原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医疗转运机制。一般的防治原则是: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尽早科学转移至低海拔地区。具体预防建议如下:
1.原则上,初次长时间到高海拔地区,年龄一般不要超过45岁。
对女性、长期居住低海拔地区者、有急性高原病病史或家族史者、前往高原次数较少者、前往海拔过高者、高血压病患者,应当加强前往高原后身体状况的检查评估和监测。相关检查主要包括:
血液各项理化水平(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尿酸、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等)、心电图、心脏扇超、冠状动脉CTA、胸部CT、肺功能检查、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颈部血管超声、脑血管CTA/MRA等。
2.前往高原时间,尽量选择较温暖月份前往,如每年7~9月份。时间允许时可提前进行高原习服或缓慢上升海拔高度;尽量不选择乘飞机方式快速直达较高海拔地区;近期没有感冒、头痛等身体不适状况,如正罹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待治愈后再进入高原为宜。
3.出发前,应当对奔赴高原人员加强健康教育,增加对高原疾病的防治知识;加强心理干预,消除紧张、恐慌的心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禁烟酒;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受凉感冒;使用预防抗高原病药物时,需要应听从专业人员的指导,选择适合的药物并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无效使用。
4.进入高原地区后,加紧时间休息,不宜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以免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先适应、后工作;合理作息,保证睡眠,避免单独作业。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吸氧和休息。一旦发生急性高原病,吸氧、激素治疗和降低海拔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
5.失眠是急性高原病发病后的常见症状,而且还曾被用于急性高原病的诊断,故建议各种类型的失眠者(无论是上高原前存在、还是上高原后出现的失眠),都应当加强自身的防护,在出现相应症状后需要及时就医、尽早改善睡眠,最大可能减轻睡眠障碍对人体的伤害。
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让“睡眠时的高度”缓慢增加,而不是“起床醒来时的高度”缓慢增加,可以预防高原肺水肿(HAPE)或高原脑水肿(HACE)。
原标题:《如何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