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此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三类疾病高发,避免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
一是呼吸道疾病。早春时节,气温多变,是急性支气管炎高发季节。寒潮前温暖的气温致使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活跃,突然变冷,容易引起全身受凉,呼吸道局部温度也随之降低,抵抗力减弱,病毒或细菌极易入侵,原来在呼吸道寄生的病毒细菌也会乘机捣乱,导致支气管炎复发。
加上春节长假,娱乐活动多,身体疲惫,抗病能力下降,故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流脑等疾病。
二是风湿性疾病。寒潮来袭,湿邪缠绵,稍有不慎,年老体弱者若过早减衣,或早晚寒冷时外出锻炼,或接触冷水冷物等,极易感受风寒湿邪,导致原有风湿病复发。
三是心脑血管疾病。初春,人体受低温刺激后,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痉挛,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部缺血缺氧,加速血栓的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又易引起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及家人应高度警惕中风先兆,如视物昏花、哈欠频作、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
还有些爱俏的年轻女孩,早早穿上薄衣短裙,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特别敏感,遭受寒冷袭击后,关节局部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倒春寒的饮食原则
春季养肝忌酸涩、油腻和酒春季为肝火旺的季节,春季养生重点在于养肝。肝火旺,则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中医认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会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调节肝火。
建议春季养肝要做到忌酸涩、忌油腻和忌酒。值得提醒的还包括,春季的新鲜水果一定要等它熟透转甜才能食用,不熟的水果太酸,吃多了也易伤肝。除此之外,春季还应忌吃羊肉、海鱼、虾等好发食物,注意摄取维生素、无机盐和优质蛋白质。医学研究还表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容易引起春困,维生素同时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在“倒春寒”的天气里,不妨可以吃点味儿冲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这样能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有益处。洋葱、姜、蒜、芹菜这些菜类食物,中医认为,食可疏风散寒,帮助人体杀菌防病。
保健提醒
首先要预防外感,所谓外感,即病邪先侵入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受外感后,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食醋、蒜有助于预防外感,过敏体质者外出最好戴口罩。其次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第三要调节情绪,早春宜增加些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食物,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
由于春季比较容易上火,所以惊蛰节气一定要保持清淡的饮食,不可太过油腻。还要多食用黄绿色的蔬果,比如,胡萝卜、南瓜、橘子、芹菜。因为黄绿色的蔬果可以有效预防春困,能够提高精气神。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辛甘类的食物,比如,葱姜蒜,不仅可以调味,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以增强食欲、杀菌防病,同时可以生发人体的阳气,从而提高抵抗力。另外惊蛰养生可以选用一些粥类的饮食,比如猪肝粥,猪肝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现代人用电脑手机等用眼容易过度,猪肝可以养肝明目,能够很好的改善视力。红枣粥、菠菜粥对于老人孩子以及孕产妇等都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