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界心脏日关爱心脏健康,干细胞疗法助力心
TUhjnbcbe - 2025/4/2 21:53:00

世界心脏日是由世界心脏联盟确定的,于年设立,每年一次,年9月24日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年起改为每年9月29日。其设立初衷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今天是9月29日,第22个世界心脏日

今年的主题是

“usehearttoconnect

(心心相印)”,

强调连接与联系,以心相连,以心相通。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有心血管疾病患者3.3亿,如果不进行积极干预,其中有些会进入心脏衰竭这一终末状态,且无法逆转。

第一慢性疾病的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C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随着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因为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合并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低下,不适合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一般药物治疗效果差,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替代治疗方法对该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干细胞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希望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基础研究:已经证实,将干细胞或祖细胞移植到心脏能改善受损心脏的组织灌注和收缩功能,可能的机制包括干细胞与心肌细胞融合,横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细胞,以及所谓的旁分泌作用。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案例探究

临床案例一:现采用人脐带血干细胞(UCBSC)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从而为人UCBSC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30例伴有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经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不适合行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人脐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造影介入移植治疗。

观察指标:UCBSC治疗后3个月、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SF-36健康调查量表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身体功能、运动限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治疗及随访中记录患者有无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再血管化、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心绞痛再住院等严重不良临床事件。

结果

临床表现改善情况:UCBSC治疗后1周2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术后随访6个月,无心绞痛发作,无心力衰竭新发或加重,另4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因劳累型心绞痛诱发心功能不全而给予药物及支持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所有患者治疗顺利,治疗中/后未发现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热、过敏反应及其他不适)和严重不良临床事件。

心功能改善情况:UCBSC治疗后2周患者心功能不全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和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UCBSC治疗后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身体功能、运动限制、总体健康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见表2。

讨论:本研究3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伴有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不适合或患者不愿意行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经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经冠状动脉造影UCBSC介入治疗,术后3月及6月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均较术前显著减小,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

SF-36健康量表评分治疗术后3月、6月较治疗前身体功能、运动限制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中及术后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说明干细胞移植疗法经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心脏日关爱心脏健康,干细胞疗法助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