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并非指人到50岁只好听天由命,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主动作为寻求改变。在生命健康面前亦然,年12月31日下午,一位家住博罗平安的50岁男性在家突发心梗,通过县域医共体联动合作,依托心梗急救绿色通道,在发病后30分钟内就被转送医院(医院博罗分院、医院)(下称“医院”)。经过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心脏的冠状动脉置放一枚支架,在年新年来临之际,患者重获“新生”。
心梗患者战胜“死神”的背后,是在博罗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联动机制下,完善急救体系建设,“以时间换生命”,守护基层百姓生命健康的典型缩影。在医共体联动机制下,急医院延伸到最基层医疗机构,心脏介入治疗手术主刀医生驻点基层卫生院,守护心梗患者的生命健康。
年4月30日,“医院”在医院正式揭牌,朝着“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博罗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按下“启动键”。一年来,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博罗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进展与成效如何?书写了一份怎样的民生答卷?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医院。
“龙头”牵引提质升级
群众看病不再“多跑路”
年9月,惠州博罗县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个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名单。而后,伴随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博罗县作为国家级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在博罗县委、县政府以及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由医院牵头,医院、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9间乡镇卫生院、3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间村卫生站和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组建成立了博罗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并在年4月30日当天举行了“医院”挂牌仪式,年5月30日博罗县域医共体22家分院挂牌完毕,标志着博罗医共体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
医院院长林燕峰表示,试点建设工作一年以来,通过“1+1+N+X”的模式,博罗县域医共体有效盘活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并形成强大合力。作为牵头单位,该院拥有80余年发展史,以“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为主线,积极投身医共体建设,始终牢记“为民办医”的初心,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前,按“三甲”标准建设的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已封顶。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利于优化博罗县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改善县域内就医条件,有助于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依托与“医院医院”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关系,医院全力提升县域医共体的整体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在医联体联动机制下,医院派专家驻点进行学科共建,并新开设不孕症与遗传病诊疗中心、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等多个专科诊疗中心。医联体建设以来,医院总共派驻专家69名,有博士5名,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31人,其他职称20人,其中胃肠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学医院的科室副主任派驻,年加派了儿科硕士副主任医师、耳鼻喉副主任医师两名专家到博罗。与此同时,从年至年4月医院共派出名工作人员前往医院参加中长期培训,其中33名为中层干部。
依托“龙头”强劲的牵引,博罗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马力十足”,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博罗人的“就医路”。
学科扶持专家下沉
优质医疗“基层化”让医患更亲近
年7月2日,应石湾分院请求,医院为一名年迈患者的股骨颈置换手术提供麻醉技术支援,通过麻醉技术“走进”基层,患者的恐惧感大大减轻,整个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及家属切实享受到医共体建设带来的惠民便民。
该院县域医共体办公室主任杨典松告诉记者,自年启动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来,受益最大的是农村群众和基层群众,看病不用再“多跑路”,“家门口”就有专家来。
通过重点学科下沉、专家驻点帮扶、联合专科门诊、联合病房等形式,博罗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咖”的医疗服务。记者获悉,根据博罗县人口、经济、地域、地貌及医保报销的情况,医共体博西、博东、博中片区医疗发展现状,以“东西共进”为目标,制定了学科建设方向。自年5月起,分别下派妇产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急诊护理、创伤外科、普儿科、信息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等学科的骨干力量到杨村、长宁、石湾、龙溪、湖镇、石坝、响水等分院,共开展19次实地调研及资源下沉,并组织开展各类培训40余次,真正做到了由以前“病人跑”转变为“专家跑”。
年7月27日医院急诊医学科前往龙华分院开展院前急救培训,从心肺复苏到除颤仪使用再到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进行宣教,使龙华分院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更规范;7月28医院骨科陈天实副主任到石坝分院进行锁骨骨折和髌骨骨折手术;9月16医院内镜中心余志金主任赴龙溪分院开展第一例内镜手术,标志着病人在家门口可进行内镜检查;10月21医院中医科、康复科应义和分院邀请,协助该院中医学科建设;11月13日,在杨村分院开设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门诊,每周五医院派专家坐诊;12月23日,医院内分泌科夏晓英主任、谢永康副主任到龙溪分院进行帮扶指导并每周定期出诊……通过专业人才下沉,技术下沉,医疗设备、器械下沉等方式,医院正在将优质医疗资源全方位下沉至更多的基层医疗单位,促进医共体各分院的发展和诊治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基层患者的健康需求。渐渐地,博罗基层群众的就医生态开始发生改变!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下发文件,对在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机构给予通报表扬,惠州6家基层医疗单位入选,其中博罗县龙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湾镇卫生院、杨村镇中心卫生院、长宁镇中心卫生院入列其中。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深度融合打造医疗“生态圈”
今年3月27日,医院产科成功救治一名由医共体成员单位紧急转院而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危重心脏病产妇,并在在多学科专家的全程监护下顺利完成剖宫产术。母子平安的背后,不仅折射出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救治危急重症上的水平,更体现了通过医共体双向转诊“生命绿色通道”救治危急病患的成效大大提高。
急危重症患者一旦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后果不堪设想,为及时挽救更多生命,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下,医院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及基层乡镇卫生院形成上下联动的医共体模式,成功救治多名危重患者。依托与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关系,医院助力提升县域医共体的整体服务能力,充分调动优质医疗资源,急救能力、抢救效率大大提升。
记者了解到,该院的县域医共体办公室下设分级诊疗转诊服务中心,制定了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规范了上转病人和下转病人体系,制定双向转诊具体实施细则,建立上下医疗机构间的转诊绿色通道,设置“医共体双向转诊快捷通道”,医院的患者,给予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落实优先看病、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特殊待遇,落实基层首诊的政策。据县域医共体办公室主任杨典松介绍,早在年该院已开启双向转诊模式,至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通过双向转诊的“生命绿色通道”,转诊患者最快可实现10分钟进入病房。
据悉,从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患者可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即医院接到病人转诊后,安排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陪同至相关科室,对转诊患者实施优先诊疗。为推动专家与基层医生零距离沟通,促进转诊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医院分3个片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