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人一生中必经的阶段,而血管也一样,婴幼儿时期的血管是全新的,韧性好,没有任何杂质。随着年岁增长,饮食、药物、环境的污染,血管里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血管也会越来越脆弱。尤其到了五十岁以后,血管进入“堵塞期”,无论是堵了心,还是堵了脑,都是十分危险。
前段时间,家人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医院抢救,经CT、心电图、冠脉造影显示,冠脉主干出现堵塞,堵塞程度高达85%,当即就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根据检查结果,医生推理这不是第一次发病,两个星期前肯定还发过一次。术后问家人,确实如此,半月前出现过一次胸闷症状,因无疼痛不适,自行吃了点药,症状缓解后就没引起重视,没想到这一次大爆发,差点要了老命。
人体各个器官之所以能正常运转,主要是依赖血液循环,可一旦血管被堵,血液流动不畅,身体短时间内就会罢工,各种不良症状也会接踵而至。有人要问了,怎么才能判断血管是不是堵了?这是有迹可循的,只要细心,就能及时察觉出身体给我们的“报警提示”。
50岁以上的人,身体若出现这四种症状要格外当心!
1、肢体麻木
血管被堵会引起肢体麻木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肢体麻木都是血管堵塞,比如跷二郎腿、睡觉姿势不对等,都会造成身体发麻,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判断,及时检查。如果年龄超过50岁,日常钙元素摄入充足的情况下,还经常出现四肢抽筋,手脚麻木的情况,有可能是血管堵塞导致。
2、胸闷胸痛
当冠状动脉被堵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胸闷、胸痛,特别是体力劳动或剧烈情绪波动后,这些症状更明显。倘若二十分钟还没缓解,医院检查治疗。
3、经常性头痛
导致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如熬夜、精神紧绷、过度用脑等,稍作休息后,这种症状或能缓解,但血管堵塞引起的头痛就不是那么好缓解的了。血管堵塞导致的头痛,是突然间的剧烈头痛,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几秒钟就会缓解。如果一周内频频发生的话,要警惕脑梗的可能。
4、下肢肿胀
下肢是人体供血的最末端,一旦血管堵塞后,首当其冲影响的是下肢的供血和回血,导致肿胀的表现。尤其久坐久站的人易患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后,肿胀症状更明显。
50岁后养护血管,这几件事要趁早做起来!
1、多喝水
水是血管天然的稀释剂,多喝温白开水,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毒素排出。除了患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的人,为减少器官负荷,要控制饮水量外,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最少要喝8杯温白开水,约毫升左右。喝水最佳时间点:早上空腹喝一大杯和睡前喝一小杯。
2、合理的饮食
导致血管堵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饮食,如红肉、加工肉、油炸、烧烤、人工奶油、蛋糕、奶茶等食物中富含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为了预防血管堵塞,合理饮食很关键,其中地中海饮食有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功能,主要是以大量橄榄油、豆类植物、天然谷物、蔬菜,水果,适量鱼、鸡肉、坚果、乳制品及红酒(或淡茶代替),少量红肉制品为重要特色。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也可依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3、戒烟
无论什么年龄,抑或是烟龄多长,戒烟从来都不晚,对身体的好处也很明显。烟草燃烧后释放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会导致血管痉挛,升高血压,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粥样斑块,诱发血管病。所以吸烟者必须戒烟,不吸烟者,也要尽量避免自身处于二手烟的环境。
4、适当运动
经常运动,避免久坐,会让血管的循环更好,降低血管梗塞,提升机体免疫力,百利无一害。即使是患有心脏病的人,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病康复运动,这比静养要有用得多。
总结:
心脑血管就和自来水管一样,用得时间长了,管道内壁会生锈、结垢,当“水垢”越积越多,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会受阻,各种疾病也会找上门。保护心脑血管的方法只有“防堵”,才不至于出现问题时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