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不明
TUhjnbcbe - 2025/3/5 18:19:00

导语: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不明,现有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脂溢性脱发、高血压等,环境因素包括宫内环境、出生后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此病将贯穿于女性一生。

01青春期月经紊乱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早期征象,临床特征较明显

1、青春期生殖内分泌生理特征

青春期正值快速发育期,此时女性生殖、生理发生明显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1)肾上腺功能初现,出现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表现。

(2)生理性胰岛素抵抗:青春期正值发育的高峰,此时需要大量生长激素作为维持,GH发挥功能需要胰岛素相辅相成。过多的GH分泌造成青春期生理性胰岛素抵抗。

(3)正常青春期,H-P-O轴初步建立但反馈调节尚不成熟,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存在缺陷,卵巢虽有卵泡生长,但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生退行性变,形成闭锁卵泡,形成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AUB);

(4)青春期卵巢卵泡发育,超声下常可见卵巢多囊状改变。

2、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特征

正常青春期通常在初潮后5~7年后才能有正常的排卵。初潮后月经持续紊乱者成年后可能发展为多囊卵巢综合征。33%青春期月经失调患者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故青春期月经紊乱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早期征象。

故青春期月经紊乱均应引起重视,对疾病的进展转归应引起重视。正常青春期为暂时性雄激素升高,如若中度到重度多毛和痤疮持续存在,时间≥3年,应高度怀疑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理性胰岛素抵抗持续时间更长。

或将持续至成年,而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在初潮2~3年后逐渐消退,如果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应高度怀疑多囊卵巢综合征。50%以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且常呈腹型肥胖,后者可加重高雄激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甘油三酯的合成,导致肥胖的加重。

虽然肥胖被排除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外,但肥胖会加剧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不耐受、胰岛素抵抗、动脉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的出现。但临床上青春期女性伴有肥胖应考虑其伴有代谢紊乱的可能性。

02患者需进行治疗与长期管理,临床上应该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1、月经管理

对于无明显高雄表现、胰岛素抵抗者,推荐月经后半周期使用黄体酮、地屈孕酮等孕激素类药物,对于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且有高雄的患者推荐使用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COC),用药时间为月经周期第1天或开始的第一个星期天。

常用的药物为屈螺酮炔雌醇片、炔雌醇环丙孕酮。COC需周期性服用,疗程为3-6个月,可长期服用。但研究显示,其可导致患者血脂水平异常,CVD发病风险增加,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做好代谢指标随访。

2、高雄激素治疗

高雄激素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其症状。常用的药物为COC。其可降低雄激素的产生,抑制雄激素与相应的受体的结合,减弱5α-还原酶的活性,最终降低雄激素的生物利用度。

进而促进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生成,从而降低游离睾酮水平,并减少外周高雄激素表现,例如皮脂溢、多毛症、痤疮等症。除此之外,常用药物还有螺内酯、氟他胺、安体舒通、非那雄胺。

3、糖代谢紊乱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最基础治疗。对于肥胖患者减重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减少为首要治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差时,应给予药物干预。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其作用机制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合成,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使胰岛素水平下降,并抑制卵泡膜细胞,改善高雄激素的症状,促进排卵的恢复。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使30%~50%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恢复排卵,常用剂量为每次口服mg。对于二甲双胍无效果或不敏感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

4、心理治疗

文献报道,28%~34%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有抑郁,34%~57%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有焦虑,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负面情绪则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症状进一步加重。

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常规筛查抑郁和焦虑情况,常用的量表为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于轻微的患者给予定期随访,重症患者转诊至精神科使之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

5、长期管理

近年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起病多见于青春期,贯穿于女性的整个生命周期,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随之加重。故对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不能局限对症治疗,更为重要的是针对远期并发症建立长期健康管理策略。

因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更为严格,更多的患者被诊断为疑似多囊卵巢综合征,而疑似多囊卵巢综合征进展及转归尚无定论,故应当密切随访,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及早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随访内容包括月经情况、肥胖指标、糖脂代谢情况等。

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在超重/肥胖患者中,应该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建议增加体力活动(频率≥3次/周,时间≥60分钟/天,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力活动),减少总热量摄入(导致30%或-千卡/天的能量缺乏)或饮食的血糖指数。

年《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指出,宜选用低糖、高纤维、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能量供给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宜为5:2:3。行为干预结合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使多囊卵巢综合征体重减轻、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外周血雄激素水平下降。

结语:此病发病从青春期开始,育龄期最为多见,终身不愈,但各年龄段临床特征不尽相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随之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段诊断标准不同,各国指南均提出不同年龄段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并需要长期管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