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池一凡教授带领着心外科团队进行搭桥手术。
手术台近两年,70岁的李先生与冠心病、心绞痛这些“心病”纠缠不清。虽然经过两次治疗,“心病”仍时有发作,这让他的身心备受折磨。11月16日,老人自感“睡了一觉”,醒来后心脏的体检报告“捷报频传”:“心病”症状缓解,脆弱的心脏满血复活。殊不知,在老人熟睡的这一个多小时里,留法心外专家、博士生导师,海慈医疗集团院长池一凡教授带领着心外科团队开始了“心尖之舞”。为心脏复活重搭“通路”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李先生入院时,他的心脏危机四伏。慕名从外院转入海慈医疗集团后,心外科团队立刻为老人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由院长池一凡主刀,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设法拯救缺血的心肌。老人“心病”的病灶是前降支动脉起始部就出现的弥漫性狭窄。为了绕过狭窄、恢复远端的心肌供血,池一凡选取了患者的乳内动脉血管当做“桥”的材料。“搭桥”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池一凡戴着显微镜,在细小的血管上“穿针引线”,直到严丝合缝地完成了血管吻合,“搭桥”工程才算圆满完工。这样一来,血液绕过血管狭窄部位,通过新搭起的“桥”到达远处心肌,重新搭起了一条为缺血心肌供血的“通路”。
一只小球囊为手术护航术后,李老先生的多项心脏指标都有所改善。据海慈医疗集团心胸外科负责人刘振波副主任医师介绍,入院时,老人的心功能非常差,稍有活动就胸闷心慌,躺下和坐起的心跳频率都不一样,频发室性早搏,危重的病情让老人迫切需要治疗。考虑到老人属高龄,心脏病情复杂,治疗起来并非易事。为了降低手术风险,术前团队为老人的心脏加装了“泵”——在降主动脉放置了小球囊,增加心脏的供血,减轻心脏的负荷,以保证术中万无一失。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于波通讯员谭华李均雁
提醒心脏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手术进展顺利,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正常饮食了。”刘振波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李老先生已转入心外科普通病房,本周即可康复出院了。然而,心脏手术并非一劳永逸。老人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术后康复还需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远离恼人的疾病。更多内容详见观海新闻APP《名医》频道
名医档案池一凡,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院长,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心血管外科分会冠心病外科治疗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青岛市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心脏及大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法国马赛第二大学医学院附属TIMONE医院心脏外科工作,-年10医院工作,回国后完成多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填补多项省市技术空白。擅长微创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型技术、主动脉夹层破裂大血管手术等。坐诊时间:周三下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