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就问你怕不怕?
随着天气的不断降温,越来越冷,室内外温差较大,扑面而来的冷空气更容易引起机体外围的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使许多心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机,冠心病则是其中最让人头疼的一种疾病。
心脏作为人体最为勤勉的器官,像是一个超级物流公司,24小时不停歇地运输,以保证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氧气的供应。
正常情况下心脏可以顺利地运输气血,一切井然有序,四通八达,就像河道里面的水流一样,自上而下川流不息。
但如果发生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则我们血管里的血液就会由于一些代谢障碍的垃圾、斑块堵塞,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狭窄,血液流通速度变慢变缓。
就好像我们煮粥一样,有一些黏糊糊的粥浆附着在锅盖上,如果我们的血管中出现粥样的硬化,就像被稠米汤糊住了一样,寸步难行。
血管的堵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轻微的患者一般没有十分明显的症状。
但当堵塞发生到一定程度,就会阻碍到血液的流动,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心脏的供血时,还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心梗,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无论症状轻重,冠心病都是一件需要十分重视的疾病,越早干预越好。
冠心病多是血瘀
有些人认为冠心病的成因是动脉狭窄、动脉硬化,所以需要去扩张血管,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但其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并难以解决根本的问题,如果动脉血管的斑块未除,冠心病依然是颗“定时炸弹”。
中医的治疗则更为追根溯源,将冠心病称为胸痹。痹者,阻塞不通也,不通则痛。认为其病因多为心血瘀阻,即血管的痹阻不通。
所以,中医对于胸痹的处理,就是直接瞄准造成瘀滞的根本,把瘀堵、附着在血管里的斑块、垃圾,都清理掉,恢复动脉血管正常的血液供应。
那么如何才能清理掉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血管里粥样硬化的斑块是怎么来,我们才能把它“原路遣返”回去。中医认为造成心血瘀阻的原因有好多种,辨证首先从虚实入手,其实证主要与气滞、寒凝、痰湿三种原因。
气滞血瘀
冠心病发作起来,就像胸口压了一个大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中医认为,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如果气的推动功能下降,血的流动就失去了动力,血的流动就会变慢、逐渐淤积,就像河床的泥沙一样。
如果水流变慢,泥沙就容易沉积,最终导致了瘀堵,进而形成一些有规律的病理现象,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瘀血”。当瘀血停留在心脏附近,就是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寒凝血瘀
寒主收引,寒气虽然为平常之事,但在冬日,尤其是寒气入侵人体,则是后患无穷。
就好像河流里的河水,平时非常顺畅地向前流,到了数九寒天,温度直线下降,稍微一结冰,下面的水流动变慢,流动慢了,就叫瘀。
如果寒邪直中于里,伤了心阳,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就会出现疼痛。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是寒邪致痛的重要特征。
痰凝血瘀
痰湿是几种类型里比较麻烦的一种,它不仅意味着您正气不足,体内还有痰,这个痰既是有形之痰,也是无形之痰。
有痰凝血瘀的朋友,大多伴随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
找对方法、调治全身
很多怪病,难治的病,大多都责之于痰,这些疾病通常病程漫长且容易相互交杂。
中医治疗冠心病无论病情轻重均有明显的优势,能紧抓病因,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它不仅能缓解局部的症状,还能使调理全身,临床疗效显著。
但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注意预防其发作,不论是已发还是未发的胸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这是最重要的。
同时还要在冬季注意“去寒就温”,因胸痹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
还要注意饮食清淡,食勿过饱,避免烟酒等刺激之品,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动静相宜。
治病必求于本,只要努力改变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蓄养正气,正气足,邪自然就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