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技术人员沉沦于“案牍之劳形”,让医生护士深恶痛绝,但医疗纠纷不降反升,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比如医生高度怀疑胸闷气短的老太太是心梗,但老太太和陪护就是不做相关检查,就是认为医生小题大做,任何治疗检查医生只能提供建议,没有决定权,也只能让患者签字拒绝,眼睁睁看着患者末路狂奔。术前谈话的目的就是告诉患者为什么要做手术,做手术的好处和坏处,尤其是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患者需要考虑利弊后决定是否接受手术,如接受手术也意味着接受手术的并发症。接受并发症并不意味着医生推卸责任,简单的逻辑是这样的:患者有肝癌,才去看医生,医生因为患者有肝癌才做手术切除一部分肝脏,手术中出现大出血,经过抢救可能活下来,可能不幸死去,不做手术不会马上出现大出血,做了手术就有致命的大出血的概率,当然,还有其他风险的概率就不一一列举了,手术并发症的概率总体统计可能是百分之几,但到具体个人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出现并发症,医生绝不会因为患者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而免责或者推诿治疗,一定要积极妥善处理,患者不满意就要投诉或者起诉,甚至由此失去行医资格,更有甚者是家属的喊打喊杀、各种侮辱,这就是医生要承担的风险。
而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风险就是你接收或者不接收大出血失去生命的并发症?医院的医生不是江湖医生敢包治百病,也不是战士向首长请战:保证完成任务,经管医生是有一定把握的,但一定也是丑话说在前头的。你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就意味着你要和医生共同面对手术并发症,而不是出现并发症后一味责怪手术医生,否则就没有医生敢治病救人了。不太恰当的例子就交通意外致人伤残后,也没把肇事司机怎么样,何况是治病救人过程中无法预测的风险。因为患者选择不做手术就不可能有手术并发症,医生就没有被投诉的风险,但肿瘤患者也就失去了痊愈的希望。各种知情同意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告诉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你可能赚钱(康复出院,继续享受生活),也可能血本无归(人财两空),但相对中国股市,医院更值得信任。
作为老医生,我常常和我的患者开诚布公地说:“得了肿瘤是件不幸的事,但如果还有机会手术切除,则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我们要共同面对手术的风险,我一定尽我所学,但你要求万无一失,请恕臣妾做不到!能治病救人、能做手术的医生成千上万,但敢说万无一失的医生万中无一,不说满话、不打包票是“正经”医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经历手术越多的医生、医院越是如此。如果你遇见一个拍胸口保证完成任务的医生,三思而后行吧。如果医生告诉你没机会手术了,或者手术风险太大了、得不偿失,或者手术没有效果还遭罪,患者和家属即使想承担风险也没有那个机会了,只有靠放疗、化疗或者其他相对保守一些的治疗方式延长生命了,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手术(治疗)知情同意谈话,就是给患者和患者家属一个选择机会,接受手术(治疗),但这个手术(治疗)没法保证万无一失,医患要共同面对并发症(副作用);拒绝手术(治疗),选择其他治疗方式或者放弃希望,选择权在患者和家属手中,知情同意书就是告诉患者利弊而已,知情同意是患者最基本的权利,不签署知情同意而行使相关高风险治疗,即使是你成功了医师也一定会被问责。
至于各种治疗后出现了能预料的、不能预料的,但医患都不愿意发生的并发症,患者不愿意面对、想不通,要医生给个说法、要起诉,就需要医疗事故鉴定来裁定了,大概类似交通事故的责任归属一样。这样的事一旦多了,身为俗人的医生要么离开临床,要么就会越来越保守。极端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同行,因为同情,做了其他医生都不愿意冒险的手术,出现并发症患者亡,患者家属天天“陪同上班”,这位同行最后在悔恨中一命还一命了。这样的事多了,还会有多少技术过硬的医生愿意冒险为患者逆天改命?
各位已经或者即将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读者,只要身体允许,陪护隔代的孙子辈去看病是逃不掉的老年生活常规项目。官方统计中国目前儿科医生缺口三十万。无论在账面上还是实际上儿科医师已经很缺了。看病时,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儿科医师,儿科医师确实难当,需要无法速成的临床经验,因为儿科大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症状表达不清,家长的描述也是五花八门甚至离题万里,而且儿科疾病变化很快,需要极为丰富的经验来去芜存菁。但总的来说儿科疾病还是以常见病为多,门诊最多的就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症状,俗称的感冒发烧、拉肚子和消化不良,百分之七八十的就是这几个病。在实践中,儿科医护其实最头痛的是大部分精力会用在应对陪同患儿来看病的家属身上了,一个小孩少则父母两人陪同,多则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一大家子人,七嘴八舌、指手画脚,提的全是“臣妾做不到”的高标准、严要求。
可能孩子在家里哇哇大哭也没人在意,医院,一点不舒服都不行:哭必须止住、诊断必须清楚无误、疗效要立竿见影、静脉输液就要一针见血,心肝宝贝的血还不能多抽去检查,护士一抽血就嘟囔,住院第一天就要退烧,住院第二天就要能吃能喝,否则就要找医护讨个说法。更有甚者:“我孩子还没看病,你凭什么去上厕所、你凭什么喝水……”。医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疑难杂症,依然对许多疾病不甚明了。“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流毒甚广”的名言作为医生对自己的激励和内省勉强可以,但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假大空口号,把它真作为社会对医生的普遍要求,那这世界上就真没有合格的医生了,因为从《西游记》揭露的“天界内幕”来看,仙佛也没比凡人高尚多少,甚至更加自私更加龌龊,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仙人之才,为什么不去干更能造福人类的工作?比如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中国人的心灵鸡汤,藉慰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心灵,何况世间本就不是仙佛的活动场所。
现实世界的医生就是掌握点专业技能的凡夫俗子,智商情商不会比其他专业人士更高,有七情六欲,自己也会生老病死。可以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但以仙佛的水平要求医生药到病除也是强人所难,而且有“止小儿啼”能力的人,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恶人。儿科医师被投诉、被打骂是家常便饭,趋利避害是凡夫俗子的本能,如此吃力不讨好的执业环境,如此得不偿失的薪水,干什么不能养家糊口,非要当个人人喊打喊杀的“小儿医”?医生是傻的不会选择吗?儿科医生越被投诉越缺,医院不堪重负直接关闭儿科夜间门诊了,儿科处境越发艰难。不知何时,“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尤其是再经过网红大咖张雪峰的强化传播,已经成为大众俗语了,再传播几年就可以收录到《新华字典》或者《辞海》里了。中国儿科医师三十万的缺口,中国儿科患者就诊困难有没有暴躁家属们的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