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医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心脏中心团队成功实施了“生物可吸收支架冠状动脉内植入术”,这意味着冠脉无植入或无永久植入已经成为现实,至此,我院将开启冠脉介入治疗新纪元!
家住长兴县雉城街道的李奶奶(化名)今年68岁了,11月初,她突然感到胸闷,起初因为症状不明显,李奶奶并未放在心上。一个月后,胸闷感并未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李奶奶这才有点着急,将病情告诉自己的女儿张金林(化名)。
10日上午,张女士带着母亲来到医院门诊,根据症状及初步检查结果,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陆东升考虑“冠心病”予收住入院进一步诊疗。
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IVUS评估为86%狭窄)”,心脏中心李世强主任和陆东升仔细评估后,建议李奶奶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在超高清60HZ的IVUS指导下成功为患者病变冠脉内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一枚。
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的新技术。植入人体后,在经过血运重建、支架降解吸收和血管修复三个阶段,实现与金属支架一样的支撑狭窄血管功能后,可在3年左右被人体完全吸收,使患者告别“金属心”,体内再无异物留存,避免金属支架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极晚期安全性风险,血管结构及功能恢复到健康状态,实现“血管再造”的目标。
同时,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后即可进行核磁共振检查,避免了金属支架的弊端。这是继金属支架“血管再通”后心血管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是PCI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且避免传统金属支架植入后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极晚期血栓等风险,是冠心病治疗的终极目标。
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生物可吸收支架优于传统金属支架,但该技术的实现,对术前病变评估及术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术结束后的第3天,即将出院的李奶奶着急地拉住陆东升的手,“陆主任,那我回去之后还能跳广场舞吗?”
“可以的,广场舞是没问题的,不过不能剧烈运动。”陆主任亲切地叮嘱:“回去可不要忘记吃药。”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李奶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真的特别感谢陆主任,说实话,我本来是想带我妈妈去大城市看病的,”张女士坦率地说,“通过朋友推荐,我们认识了陆东升主任,了解到我们‘家门口’也有这么先进的技术,那当然是留在本地咯,方便多了。”
关于这项新技术,陆东升向我们介绍到:“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病变患者都适合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冠心病治疗的新手段,有一定的最佳适用范围,应当在术前全面充分地评估患者情况,才能合理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手段。”
“生物可吸收支架”达到了与金属药物支架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既发挥出可降解的巨大优势,又未增加任何临床事件上的风险,为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特别适合年轻的冠心病、主观排斥永久性体内植入物的患者。
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
传统金属支架目前广泛应用的有两大类,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顾名思义,裸金属支架是只有金属支架本身;药物洗脱支架则是在裸金属支架的基础上,增加了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以此来降低术后多种风险的发生。那么,在临床中,生物可吸收支架与它们相比,除了可以完全降解外,还存在哪些优势呢?
1、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支架内再狭窄风险更低,与药物洗脱支架相近。
2、植入后出现的不良心脏事件与药物洗脱支架没有明显差异。
3、支架完全降解后,血管内腔面积会增大。
4、相比传统金属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后心绞痛发生率更低。
5、由于可完全降解,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后,不用过多担心未来的血管重建问题,对于可能需要的再次进行心脏支架或心脏搭桥没有过多影响。
6、由于不含金属材料,生物可吸收支架不会影响患者进行MRI(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的进行。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动画模拟支架降解过程
-TheEnd-
文稿:哈尼
监制: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