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的微博热搜炸了:高以翔在录制节目的时候,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
这样的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马拉松比赛、军训等活动中,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那么,什么是心源性猝死?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根据导致猝死的疾病不同,可以将猝死病因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其中心源性猝死是最主要的死因约占80%。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表现:短时间内迅速出现胸痛、胸闷、眩晕、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随之就是心脏骤停,血压、脉搏与心音消失。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每年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心源性猝死“四大”病因
“猝死”一定是因“自然疾病”死亡的,这是区别于意外死亡的一点,身体上本来就存在的疾病才是猝死的“真凶”。这些疾病要么早已存在,但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要么就是疾病本身比较紧急,发作时很快死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而不是“猝不及防”。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科学研究显示,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有:
1.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血管突然闭塞,尤其是大血管、左主干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脏骤停。
2.恶性心律失常:常见先天性遗传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速、长QT间期综合征等),表现为突发室速,甚至室扑、室颤,导致心脏骤停;另外心动过缓(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也可以导致心源性猝死。
3.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如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型,可引起心源性猝死。
4.重症爆发性心肌炎: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以是呼吸困难、憋气、气喘、乏力等;还可以处于低血压的状态,甚至晕厥、休克;病毒性心肌炎侵犯心脏,可以出现各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大面积心肌坏死等,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心衰及猝死。
心源性猝死“五大诱因”:应激情况+疲劳+不良生活习惯
从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病更多。原因为较低的气温易使人体小动脉收缩、痉挛。冬季空气干燥,摄入水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小血栓形成,易引发微循环障碍。
多数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具有诱发因素,其中情绪激动、轻微外伤、劳力及疲劳等应激情况诱发的心源性猝死高达62.3%:
1.情绪波动过大:精神因素刺激收缩血管的中枢神经,使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压力增高,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心肌中儿茶酚胺的均一性分布发生改变,迷走神经极度兴奋和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诱发心律失常而猝死。
2.心脏负荷突然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供血不足并易引起血压升高,使心肌应激性增加,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增加,造成心房压力升高,使舒张期过度充盈,诱发心力衰竭。
3.肥胖:饱餐后胃肠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诱发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肥胖人群易发生急性心梗和心源性猝死,此类人群容易引起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故肥胖也是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控制体重势在必行。
4.打鼾:睡眠中发生心源性猝死,多在快醒的时候,此时心电稳定性突然打破,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睡眠中呼吸暂停超过秒,就可能出现猝死,打鼾多为此病的先兆。
5.吸烟酗酒:经常吸烟酗酒会直接损伤人体的血管内皮,提高冠心病的发生率。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健康管理
现在我们知道,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条件是:心脏疾病+外部诱因。
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锻炼,通过运动提升心肺功能:推荐的运动有慢跑、骑行、游泳、跳绳、搏击操、健走等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但同时,需要注意运动量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过度运动同样有猝死的危险(参见每年马拉松比赛事故)。
2.戒烟戒酒,养成规律生活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熬夜和过度疲劳,不要人为地给心脏和大脑增加负担。
3.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近期出现胸闷或加重、心慌、心跳过缓、晕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胸痛或者肩颈手臂放射痛、反复发生的胃肠道不适、突发性出汗,则需要着重注意。
4.定期体检,科学管理个人身体健康:应注意检查血压、血脂指标。血压过高不仅可突然诱发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血脂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硬化常可导致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此外,要坚决控制体重。有资料显示,体重超过标准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倍。
愿逝者安息,愿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