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11月科学流言榜来啦
TUhjnbcbe - 2024/6/19 18:48:00

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冷链食品外包装发现新冠活病毒,冷冻食品不能吃了?

吃抗生素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有1种疫苗能预防12种癌症?

韩国流感疫苗致多人死亡,疫苗副作用很大?

心脏难受,忍忍就好了?

……

又到了每个月的流言排行榜揭晓时间,让我们来看看,这一次是谁榜上有名!

1

冷链食品外包装发现新冠活病毒

冷冻食品不能吃了

流言内容: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得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得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致感染。看来,冷冻食品都不能吃了!

真相解读:冷冻食品是可以正常食用的。首先,这次发现的活病毒是在进口冷链食品中分离得到的,而在国内冷冻食品中并未发现,国家对冷链食品有非常严格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目前从检测数据来看,还没有在国内冷链食品中发现活病毒。其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缺少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发生感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食品而感染的情况。因此,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在日常生活中,应去往正规超市购买冷冻食品,最好用密封独立包装储存冷冻食品,接触冷冻食品后及时洗手,食用煮熟的冷冻食品,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被感染。

2

吃抗生素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流言内容:有人认为,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头孢类抗生素能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真相解读: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上述抗生素能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头孢类等抗生素(抗菌药物)不是应付新冠病毒的理想药物。新冠肺炎的罪魁祸首是新型冠状病毒,但由于此病毒被人们发现的时间较短,目前尚未研究出特效药物。自出现新冠肺炎以来,医生们在临床上尝试使用了多种抗菌药物(包括上述几类),但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抗菌药物主要针对由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而对于病毒引起的感染,服用抗菌药物是不科学的,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国家卫健委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说明为“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3

有1种疫苗能预防12种癌症

流言内容:香港MDX医疗集团发布了一种“DCV疫苗”,元注射一针,可预防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种或更多癌症。

真相解读:目前尚未见到任何国家政府批准宣传这种DCV疫苗的报道。商家介绍DCV疫苗中的DC为树突细胞(dentriticcell)的英文缩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该疫苗作用的肿瘤靶点WT1基因(Wilmstumorgene1),是一种抑癌基因。目前针对WT1基因相关肿瘤疫苗的研究并不多,但WT1基因存在肿瘤疫苗抗原的诸多共性问题,致使DCV疫苗的效果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首先,WT1基因并不是只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在正常组织的细胞中也有表达。使用WT1基因作为肿瘤抗原制备的疫苗免疫机体后,很可能会引发非常复杂的正常组织免疫损伤,导致自身免疫病。其次,不是所有肿瘤细胞都高表达WT1蛋白,即使这类疫苗可能在某些肿瘤中使用,也要有严格的适用指征。此外,疫苗接种后如何判定接种者已获得对上述12种肿瘤的免疫力也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作,过早预言DCV疫苗的保护效果和使用范围是不科学的。

4

韩国流感疫苗致多人死亡

疫苗副作用很大

流言内容:近期,韩国出现“流感疫苗致多人死亡”事件,让人们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真相解读:此次韩国流感疫苗事件并不具备代表性。疫苗是正常人群为预防某些特定传染性疾病采取的主动防御措施。安全性是疫苗能否获批生产的最关键因素,各国对疫苗的审批都非常严格。因此,质量合格的流感疫苗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副作用。此外,接种疫苗前要咨询临床医生并认真阅读疫苗说明书,确定自己是否属于不能接种疫苗的人群,并对注射部位的皮肤做好清洁。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疫苗对疾病的覆盖度、安全性、有效性也在不断升级中,除个别偶发事件,疫苗在现代人们生活品质提升、平均寿命延长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心脏难受,忍忍就好了

流言内容:不少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都会说,“我平时身体可好了,基本不吃药!别看有时候心脏会难受,但是忍一两分钟自己就好了!这么多年了,没啥大事。”

真相解读:心脏难受,自己“忍忍”,有害无益。患者口中所说的“心脏难受”通常指胸口疼痛、心前区疼痛等。之所以有些冠心病发病患者“忍”得住,是因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间较短,通常只有几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否则可能就是发生了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时会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系统的代偿机制,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时,这种“自救”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而且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可能诱发斑块破裂,发生形成血栓,进而发生心肌梗死。因此,在冠心病早期阶段,尤其是发作过心绞痛的患者,应主动接受正规治疗,最好在发现冠心病高危因素时就进行积极干预,从而预防和延缓冠状动脉狭窄的出现及加重。

1
查看完整版本: 11月科学流言榜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