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心”闻每周看
《心闻周刊》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6篇临床研究,6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到医院钱菊英教授和PACMAN-AMI研究的PI瑞士伯尔尼大学LorenzRaber教授联袂解读这项研究。
“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低温和隔天降温是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
8月10日,医院葛均波院士、医院霍勇教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联合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环境低温和隔日降温可迅速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发病风险,效应可持续约1天。
研究基于胸痛中心数据库年1月~年9月间的数据,纳入全国座城市医院4万余名AAD患者。结果显示,低温与隔日降温与AAD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为反向且近似线性,温度每降低1℃,AAD发病风险升高2.7%,隔日气温每降低1℃,AAD发病风险升高2.6%。该关联在非供暖期显著,但在供暖期并不明显。在全国范围内,分别约有23.13%和1.58%的AAD发病归因于低温和隔日降温。这些发现提示为AAD易感人群建立低温预警的重要性,也为我国优化室内供暖等公共卫生*策、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分级不一致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8月16日,JACC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低流量、低梯度模式在中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与死亡率增加相关。研究纳入例中度AS患者,基于平均跨瓣压力梯度(MG)、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中度AS患者分为一致型(MG≥20mmHg)和不一致型。
其中不一致型包括3个亚组:正常流量、低梯度组(MG<20mmHg,LVEF≥50%,SVi≥35mL/m2);矛盾的低流量、低梯度组(MG<20mmHg,LVEF≥50%,SVi<35mL/m2)和经典的低流量、低梯度组(MG<20mmHg,LVEF<50%)。40%的患者属于不一致型,其死亡率显著高于一致型AS患者(47%vs.36%,P<0.)。多变量分析显示,中度AS患者中,矛盾的低流量、低梯度(HR=1.,P=0.)和经典的低流量、低梯度(HR=1.,P<0.)均与全因死亡独立相关。
左心室流出道钙化程度不影响患者预后
左心室流出道钙化被认为与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的患者预后较差有关,并可能影响人工瓣膜类型的选择。8月9日,EuroIntervention发表SOLVE-TAVI研究的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流出道钙化增加手术复杂性,但与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纳入SOLVE-TAVI研究中名患者,其中名存在中/重度左心室流出道钙化。中/重度左心室流出道钙化与透视时间、前后扩张需求增加显著相关。该研究显示,无论左心室流出道钙化程度如何,与瓣膜类型相关的主要终点均无显著差异。在1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方面,左心室流出道钙化组内不同瓣膜类型并无显著差异。
残余炎症是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复发的强预测因子
高脂血症和炎症共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共识。8月9日,EuropeanHeartJournal发表CANTOS研究的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经积极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肾功能受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残余炎症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纳入参与CANTOS研究的名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心肌梗死后情况稳定患者,随访5年发现,在肾功能正常(eGFR≥60mL/min/1.73m2)的患者中,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LDL-C和非HDL-C的四分位数增加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复发风险呈正相关(所有P<0.0)。相比之下,在肾功能受损(eGFR<60mL/min/1.73m2)的患者中,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四分位数的增加对MACE的复发具有预测作用,但LDL-C和非HDL-C四分位数的增加无显著的预测作用。此外,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是肾功能受损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显著预测因子,但LDL-C和非HDL-C则不是。
诊断性冠脉造影时常规评估FFR无额外获益
对冠心病患者行诊断性冠脉造影基础上,常规进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能否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月10日,Circulation发表的RIPCORD2研究结果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项开放标签的RCT研究在英国17个中心,纳入名接受冠脉造影的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单纯冠脉造影组或冠脉造影+FFR组。随访1年发现,与单纯冠脉造影组相比,冠脉造影+FFR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总住院费用均未见明显改变,且两组间的MACE事件也无显著差异。然而,与单纯冠脉造影组相比,冠脉造影+FFR组的操作时间更长,使用的对比剂更多,辐射量也更大。该结果提示,诊断性冠脉造影基础上,常规进行FFR的策略并未显著降低成本或改善生活质量。
左束支起搏降低新发房颤风险!
8月9日,中医院樊晓寒教授团队在EPEuropace杂志上发表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右心室起搏(RVP)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可降低新发房颤风险,心室起搏负荷高的患者可能更受益于LBBAP。
研究纳入名有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且无房颤史的患者,分为RVP组和LBBAP组。平均随访11.1个月发现,与RVP组相比,LBBAP组新发房颤(7.4%vs.17.0%,P<0.)和房颤负荷(3.7%1.9%vs.9.3%2.2%,P<0.)显著降低。校正混杂因素后,LBBAP组新发房颤风险显著低于RVP组(HR=0.,P<0.)。同时研究观察到,起搏方式和心室起搏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心室起搏负荷≥20%的患者中,与RVP相比,LBBAP新发房颤的风险更低(HR=0.,P<0.)。此外,起搏方式的影响在心室起搏负荷<20%的患者中并不明显(P=0.)。
“行业心动态”主要内容
8月10日,医院葛均波院士在EuropeanHeartJournal上以“泛血管医学: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