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慢性肾脏疾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引起胃肠道和结肠病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病变密切相关—肾-肠轴,强调肠道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01慢性肾脏病由多种因素引起,患病率高、病程冗长,危害人类的健康
1、概述
慢性肾脏病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慢性肾脏疾病的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性增长趋势,据统计,全球慢性肾脏疾病患病率高达13.4%,我国慢性肾脏疾病患病率也高达10.8%,且逐年升高,容易引起抑郁、贫血、消化不良、恶病质等并发症。
严重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这些因素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又因慢性肾脏疾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病程冗长,治疗费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负担。因此,在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原发疾病的同时,积极防治慢性肾脏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
这将有效减轻社会负担、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尿*症模型组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率增强,肠壁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及外周血液循环的肠道细菌的DNA含量不同程度增强,提示在尿*症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细菌转移到全身和淋巴循环,从而导致微炎症。
肠道也是产生尿*症*素的重要器官之一,即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过程中,伴随着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及其功能减弱,肠道内微生物转移进入血液循环的情况。但由于慢性肾脏疾病本身肠道功能下降、膳食纤维摄入低、抗生素、铁剂等药物的使用不当。
会导致尿*素、炎症因子、黏附因子及活性氧等有害物质生成增加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加速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早期有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及尿*症大鼠存在对聚乙二醇大分子的通透性增加的情况。实验发现在没有临床感染的情况下,尿*症患者体内仍然存在内*素血症。
2、发病机制
慢性肾脏疾病早期疾病发展隐匿,主要有夜尿增多、双下肢水肿、乏力和腰痛等非特异性表现,也常并发有消化道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胃肠道排泄的*素增多,*素蓄积胃肠道,使得肠道黏膜处于炎症状态。
肠屏障结构及功能被损伤,使得全身炎症发生发展,若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最后进入到终末期肾脏病阶段,最终依靠肾脏替代疗法以延长生命。肠道屏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
可以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由肠腔经跨膜转运到体循环,同时阻止微生物、胆汁等有害代谢废物的进入,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延缓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减少慢性肾脏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基于肾-肠轴,肠道有望成为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新途径。
02了解扶肾颗粒干预尿*素诱导肠道屏障损伤的机制,治疗作用较显著
1、提高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
肠道是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是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组成的,可抵御肠道内细菌、*素等有害物质穿过肠黏膜进入其他机体及循环系统,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其中,肠机械屏障是维持肠上皮屏障的通透性及其功能的结构基础,主要是上皮细胞顶端的肠上皮紧密连接发挥作用。紧密连接主要由闭合小环蛋白、闭合蛋白Claudins、咬合蛋白Occludin和连接黏附分子等组成,可调节细胞间的渗透性,防止外环境中的病菌及有害物质侵入肠黏膜,在肠屏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大量的尿*素在体内蓄积日久进入肠道,由肠道脲酶菌代谢为氨,进而水解为具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铵,氢氧化铵可直接溶解肠道蛋白,腐蚀肠上皮屏障,破坏肠粘膜结构,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肠道炎症刺激肠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草酸、尿酸于肠腔中,肠道微环境发生改变,进而激发肠道大量的内*素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肠上皮屏障损伤。而紧密连接蛋白的数量和分布影响着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蛋白的异常表达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升高。通过检测结肠组织中的闭锁小带蛋白1、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肠粘膜紧密连接及肠上皮屏障的功能状态。
2、促进慢性肾脏疾病大鼠肠源性*素排出
肠源性*素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酸因其具有蛋白结合特性,被称为蛋白结合类*素。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不能通过透析有效清除,而其在机体内的积累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肾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硫酸吲哚酚是一种疏水性的有机阴离子*素,经肠道细菌对膳食蛋白质的发酵而产生。
色氨酸进入肠道,经肠道菌脱酰胺的作用生成吲哚,吲哚被吸收入血,在肝脏内经化生及硫酸化作用产生硫酸吲哚酚。硫酸吲哚酚能促进肾小球的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可造成心血管损害、抑制促红素的生成等。
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疾病、肾功能进展及全因死亡率均与硫酸吲哚酚密切相关。硫酸对甲酚也是阴离子尿*症*素,硫酸对甲酚来源于结肠内残留的氨基酸,在结肠中厌氧菌如梭状芽胞杆菌、真杆菌等通过对芳香类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酵解作用形成对羟基苯乙酸。
经脱羧反应后生成了对甲酚,PC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经硫酸化后形成硫酸对甲酚,其与硫酸吲哚酚有相同的蛋白结合位点即siteⅡ。硫酸吲哚酚与白蛋白非共价结,其结合率为90%,在健康人群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硫酸对甲酚与白蛋白非共价结合。
其结合率高达95%,二者竞争结合位点SudlowsiteⅡ,进而影响彼此血清水平。当机体肾功能正常时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可通过分泌至肾小管来排除体外,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过程中,肾脏滤过功能衰退,使得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素在机体内蓄积。
又因在慢性肾脏疾病进程中肠道发生病理性改变,肠道消化能力下降等因素,使得结肠中饮食蛋白滞留蓄积,结肠蛋白酵解菌增多,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增多,从而加剧了肠源性*素的蓄积,进一步损伤肠道屏障功能,加剧了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3、具有抗氧化及减轻炎症表达的作用
氧化应激和炎症在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在正常条件下,肠道屏障具有完整性,可以保持内环境的平衡,但在病理状态下,肠屏障损伤后会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素的移位,加重机体局部和全身炎症。肠屏障损伤被认为是各种疾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中,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尿*症*素,尤其是肠内感染,经常表现出局部和全身炎症综合征和氧化应激,其当机体内的氧自由基及炎症反应超过机体正常的清除和自愈能力时,便会对器官或组织造成损伤。故通过抗氧化及减轻炎症反应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疾病发展。NF-κB是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的中枢转录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是炎症反应过程中出现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炎性介子,是肠道炎症的关键因子,研究发现TNF-α可抑制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加肠上皮屏障的通透性。白介素6是一种具有较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的炎症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中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且TNF-α和IL-6水平与慢性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NF-α、IL-6也是肠道炎症患者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实验证明通过抗IL-6和抗TNF-α治疗可以预防肠道炎症引起的肠道通透性。
趋化因子配体-2是中性粒细胞的关键趋化因子,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可调控黏膜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研究发现在CXCL2基因的调控区内存在NF-κB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实验证明LPS诱导的CXCL2表达可通过IKK途径激活NF-κB。
结语:扶肾颗粒由*芪、当归、仙灵脾、陈皮、半夏、丹参、熟*、*箭羽8味药组成,方中*芪补气,配以当归,补气而助生血,合仙灵脾温肾壮阳,补气扶肾,陈皮,半夏均入脾经,两药合参,共奏健脾理气,和胃降浊之功,丹参、*箭羽、熟*三药合用以祛瘀生新,活血化瘀通络,通腑泄浊,诸药合用,补脾益肾,调和气血,和胃降浊,化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