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铨:中国画的留白就是伦勃朗的黑
在近两年来艺术界颇为时兴的 新水墨 潮流,以及今年尤为热闹的 抽象 流派之中,梁铨恰好占据了二者的交汇点。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不断在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徘徊,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扔掉画笔,拼贴宣纸。 自2000年之后,梁铨创作了系列新作,画面乍看上去是一片空白,没有笔触,没有色块,没有图像,仿佛让观者的眼睛扑了空 只有连排脏脏的纸条,如同旧书补丁般机械紧密地贴在一起。而他所追求的,正是这种 看起来好像艺术家并没有做什么事 的效果。 倘若你习惯了这种淡漠的色调,凑近看,会发现这一堆拼贴的纸条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感:宣纸的毛边、染色不均的颜料,贴合出层层叠叠的手工感。而再远观全幅,纸条的边缘变成了线条,长方格子大小错落,成为不同的几何形状,墨色与浅粉、浅绿之间的对照,都使作品成为了包含一切的载体。 有次搬家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外婆的洗衣板,形状像是中国画,上面留着洗衣痕迹的线条就像是画面,从这里有了做纸条拼贴的灵感。 梁铨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但这种极简的形式与极丰富的细节、极丰富的表达,实际上是梁铨悉心探寻自己道路20多年的结果。他用非常当代的语言,以及西方的抽象思维,去研究和展现东方绘画中最受重视的 空 。从这个角度来说,梁铨是当代和传统的绝佳代表。 中国画最大的不同就是留白,不画的地方也说明很多问题。其实,西方曾经也有空白,那就是伦勃朗的黑 那种黑里面什么都有,他的人物画如果拍成反转片会跟中国画一样:一个人的头像,背后全是白的。 他如此分析道。但西方古典画将其处理成了阴影、而印象派之后更不再把它当做问题给予关注,反而是关注亮光的部分。 所以我现在就想要在空白里面做文章。用淡墨,既不是古典主义,也不是极简主义,在空白里面加线条,这样就有了空间和密度,有了质感和构成,让人们能够 走 进去。 他说。 近日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 ,以五个展厅呈现了梁铨自1982年以来的重要作品,试图对其艺术创作的脉络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梳理,探索其艺术创作的路径及美学成因。展期持续至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