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不得不担心的问题。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
截图来自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著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猝死之所以让人如此担心,就在于它的“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就叫猝死。这里的“短时间”,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6小时,在国内医学界则认为是发病1小时内。实际上,还有一部分猝死的发生几乎是“闪电式”的,时间更短。
平时身体健康,也会突发猝死?
高血压、冠心病都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以老年患者为主体的疾病,已悄悄地盯上了青壮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青年对心血管疾病重视不够,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不均衡,加班熬夜导致睡眠严重不足。
对于老年人来说,因为冠脉血管的使用时间较长,不同程度地存在堵塞情况,时间一长,就会生出新的血管(侧支循环)来供应心肌,所以即便心脏的血管被堵塞,总有一些侧支循环,能够维持心肌细胞存活的最低血供需求,起到“应急”的作用。而中青年人的心脏缺少“应急”机制,一旦血管被堵塞,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心脏将很快出现骤停。
有数据显示,在猝死者中,有约40%的人群没有基础疾病。此类人群往往看起来健康,猝死的发生很突然,但多会存在一些诱因,最常见的是过度疲劳,如长期熬夜加班的白领、媒体从业者、进行激烈运动的非专业运动员、通宵玩游戏的年轻人等。过度疲劳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
这种“疲劳”或是猝死先兆!
猝死虽然“突然”,但并非无迹可寻。“难以恢复的疲劳”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截图来自于央视新闻
疲劳谁都会有,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那这两种疲劳该如何区别呢?(1)生理性疲劳可以找到原因,比如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饮酒、精神紧张等。而病理性的疲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2)生理性的疲劳可以很快恢复,而病理性的疲劳除非经过治疗,否则不易恢复。(3)生理性疲劳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主要就是累。而病理性疲劳则多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比如猝死在发生前往往会有心跳加速、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
对于经常出现疲劳的人群来说,要注意进行判断,并提高警惕,最好能及时就医做做相关检查。
猝死的预防重于治疗
猝死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其预防重于治疗。不论是中青年还是老年朋友,平时要做到一戒、二控、三调。一戒是戒烟,吸烟对于心脏的危害非常大,包括被动吸烟。二控,即控体重、控三高。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平时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群。三调,即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日常饮食要清淡、避免暴饮暴食。情绪激动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平时应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的情绪波动。工作节奏要调整好,避免熬夜加班,提倡劳逸结合。近年来很多的猝死事件多是与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应值得警惕。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猝死风险?
如果有器质性的疾病,可以通过检查来发现,比如肥厚性心肌病在运动猝死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心脏彩超(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问题。还有一些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发现。
当然,如果想要确切了解心血管健康状况,还可以考虑心脏CTA(注射造影剂后,通过CT观察心脏)检查,不但可以探查心脏的心肌、心腔等情况,还可以发现心脏大动脉、冠状动脉的形态学改变。
但总的来说,现在对于猝死的预判手段还是比较有限,没有一种检查方法可以判断猝死的风险。对于伴有原发疾病者,一定要进行积极治疗,把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正常水平。即便是平时看起来健康的人群,也要定期体检,特别是年龄超过40岁者,如果经常出现持续的疲劳、心慌气短、有早搏、心跳快、胸痛,或者不明原因的晕厥,一定不能大意,要及时就医。
来源
医药养生保健报
作者
姜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