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修订的《北京市老年人能力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已正式印发。新的《实施办法》对评估主体进行全面调整,将评估主体由社会组织调整为执业医师、专业护士,在评估流程、评估结果有效期等方面也有新亮点。
医护人员上门为卧床老人做能力评估
今天上午,在北京通州中仓街道,一位85岁的老人张淑珍接受了老年人能力评估。此次评估由首都医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芹和随行护士上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老人属于重度失能。
张淑珍的女儿周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老人去年的出院记录,记录显示,老人患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她心脏不好,腰部、四肢都疼,不能动,也不能下地活动。”周女士表示。
张芹向老人家属了解相关情况。新京报见习记者叶红梅摄
在现场,老人躺在床上,双目闭合,身上盖着薄被,床尾放着一大袋尿不湿。周女士已经退休,平常就在家照顾长期卧床的母亲。“居委会告诉我申请进行这个评估,可以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
市民*局养老工作处副处长王小兵表示:“重度失能的老年人,每个月能获得元的护理补贴。目前全市有16万余人经过老年人重度失能评估拿到了元的护理补贴。”
记者查询得知,根据《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实施办法》(京民养老发〔〕号)规定,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是发放给重度失能或持有相应残疾证的老年人,作为其因生活自理能力缺失而需要长期照护的补贴。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分为每人每月元、元和元三等。
在评估现场,张芹根据评估系统量表对老人进行能力评估。量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三个大项,内含23个小项。
“您吃饭了吗?吃的什么?现在的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您胳膊抬得起来吗?”张芹俯下身与老人交流,并操作着平板上的评估系统。“老人现在是长期卧床状态吗?吃饭、洗澡、上厕所怎么解决?”张芹也向家属了解有关情况。
张芹告诉记者,此前她主要是去养老机构进行老年人能力评估,这是她第一次上门为老年人做评估。“入户更能深切了解到老人的家庭情况、基本生活。评估时除了依据量表,还可以观察老人的生活环境,比如对于那些能下地的老人,还要看看住所地面状况,避免造成老人跌倒。”
据张芹介绍,医护人员完成一份老年人能力评估需要半小时左右,且当场就能给出评估结果。
评估主体由社会组织调整为执业医师、专业护士
据悉,年以来,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建立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参与评估工作的一些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些评估机构存在评估标准把握不严格、评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根据新的《实施办法》,老年人能力评估的评估主体由社会组织调整为执业医师、专业护士。明确凡具备执业医师、专业护士资质且在我市卫健部门登记管理的人员,均可成为评估人员。本次调整后,区民*局会同区卫生健康委建立本区老年人能力评估人员库,评估人员对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负职业专业技术责任。
在评估流程方面,《实施办法》明确,评估流程包括申请、受理、初步调查、派单、现场评估、公示与确认、评估结论告知等步骤。评估工作自受理之日起,应在28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且评估过程不影响老年人享受相关补贴*策的时间,经评估为重度失能的老年人,其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发放计算时间自评估申请当月起计算。
为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透明,增设了街道(乡镇)初步调查程序、评估结果事前公示程序,并明确现场评估结果应在申请人经常居住地的社区(村)固定公开栏、所在小区及所在楼门院进行公示。
此外,评估结果还设置了有效期。85岁及以上被评估为重度失能的老年人评估结论长期有效,其他老年人的评估结论有效期均为五年。评估结论有效期满前60日内,街道(乡镇)应依托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平台提醒申请人重新申请评估。申请能力评估的老年人或其家属可通过登录北京市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