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冠脉重度狭窄患者植入一枚生物可吸收支架。该项新技术在我市尚属首例,不仅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而且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
51岁的高先生于半年前在劳累后突发胸痛,持续3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当时未给予重视,此后半年期间胸痛间断发作。近期因胸痛发作频繁,伴随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于是到医院心血管内科求治。经检查被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前降支中段管腔狭窄90%,如不及时手术,患者可随时出现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兼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张宏娟、CCU病区主任张红*和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高海春三名专家默契配合,为患者前降支中段植入一枚生物可吸收支架。术中严格采用国际标准PSP技术,与国际接轨。支架植入后血管狭窄消失,患者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消失,手术顺利,效果明显。
手术前
手术后
据张宏娟主任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是由天然材料和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构成,该支架于年2月在我国全面上市。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后可疏通堵塞血管,恢复血流供应,实现和金属支架一样支撑狭窄血管的功能。同时在远期又能避免像金属支架永久存留体内带来的安全风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生物材质是左旋聚乳酸,在完成血运重建和血管修复以后,在人体内可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降解后可完全消失,无支架异物留存血管,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可以恢复到自然状态,从而实现“血管再造”。与传统支架相比可进行核磁及CT检查,解决部分患者对金属的过敏反应及解决患者排斥体内植入金属异物的心理障碍,更能避免晚期金属支架断裂的风险,而且不会阻碍再次血运重建的选择。
该项介入新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市技术空白,标志着医院在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再上新台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