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丨警惕白塞病累及冠状动脉,罕见又危 [复制链接]

1#

白塞病为一种慢性多系统炎症状态,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或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在30~40岁发病。白塞病累及心脏的病例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出现心脏受累,患者往往预后不良。

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周前因典型的胸痛加重被送至急诊就医。既往有左髋关节滑膜炎,曾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伴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血管系统查体无异常,但发现双侧阴囊溃疡。心电图显示侧壁导联非持续性ST段抬高。实验室结果显示,心肌肌钙蛋白4.71μg/L,CRPmg/L,其他化验结果均正常范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患者接受了抗栓治疗,随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显示主对角支和左回旋支有多发的动脉瘤。其中最大的一个动脉瘤在左前降支和第一对角支分叉处,直径为8 mm。高度怀疑为白塞病,随后转至科室内得以确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心绞痛完全消失。一年后,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入院。查体完全正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下壁导联和心尖侧导联ST段压低(图1)。血液检测提示生物性炎症综合征,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无升高。

图1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双心室功能正常。但在冠状动脉上有一个大小约58mm×47mm的巨大动脉瘤样肿块,导致左心室侧壁和肺动脉发生扭曲,但没有造成真性右室流出道阻塞(图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有一个严重狭窄,病变位于一个大小约3cm的巨大动脉瘤的对侧,诱发了冠状动脉窃血现象与血管延迟显影(图3)。CTA显示左前降支近端有一个直径3cm,颈口宽4.3mm的囊状血栓动脉瘤(图4)。

图2

图3

图4

此外,第二对角支上有两个直径分别为3mm和4mm的小动脉瘤。患者在控制炎症后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动脉瘤囊内充满了大血栓,并与左室和肺动脉侧壁接触。切除动脉瘤后缝合了动脉瘤颈部。之后用左乳内动脉做了左前降支搭桥手术。术后没有发生异常,患者顺利出院。

讨论

白塞病累及心脏很少见,但一旦累及后果很严重,根据临床系列报道,其患病率从0.36至19.5/000不等,心脏的各层都可能受到累及。因此,心脏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心包炎(20%~40%)、心肌炎(20%)、心内膜炎、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或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罕有发生(发病率为0.5%)狭窄病变、动脉炎,尤其是动脉瘤形成。白塞病很少以冠状动脉疾病为首发症状起病,年首次报道了一则病例,患者典型临床表现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文献中描述了几种可能的发病机制:血管炎继发的冠状动脉阻塞,原位血栓形成,动脉瘤或扩张的主动脉窦压迫血管,或者较少见的由微血管功能损害。在白塞病期间冠状动脉疾病的管理模式是基于内科医生、心脏科医生和心血管外科医生的多学科小组共同进行的决策。一般来说,除了标准的抗缺血治疗外,强烈推荐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用药。患者可以通过单独的药物治疗获得完全缓解,有些动脉瘤甚至可能完全消退。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巨大动脉瘤(大于2cm),进展快,破裂风险高,建议手术治疗。在其他情况下,可考虑外科或介入治疗。然而,这两种技术可能带来更大的疾病进展风险,这是由它们的路径效应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而术前进行最佳的炎症控制、植入前仔细检查动脉或静脉移植物,以及避免对主动脉过度操作等措施可以减少这种风险。

小结

白塞病罕见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一旦累及,患者病情会很严重。通过血管造影检查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血管瘤,其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由于这种病情的演变具有不可预测性,以及关于外科和介入治疗的中期和长期效果的数据不足,因此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投稿人:金正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医院心内科

来源

SamehBenFarhat,MehdiSlim.AcoronaryarteryaneurysmrevealingaBeh?et’sdisease:acasereport.PanAfrMedJ.May4.

推荐阅读

盘点|年度心律失常进展回顾

盘点|年度心衰与心肌病进展回顾

盘点|年度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及预防进展回顾(上)

盘点|年度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及预防进展回顾(下)

盘点|年度ACS和重症管理进展回顾盘点|年度心脏瓣膜病进展回顾

盘点|年度心血管影像回顾:走向智能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